中美GDP差距再次拉大!中国GDP跌到美国60%,到底是哪出问题了?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撒胡

编辑|撒胡


最近,我国和美国的GDP差距再次拉大,并且下跌的异常厉害,仅仅只有美国总经济的60%,这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要知道,在2021年时,我国GDP一度追到了美国的77%左右,创下了历史新高,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只会一年比一年多,谁料如今会是这样的局面。

中国的经济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明明是美国负担更大,为何差距反而会拉大?

货币政策不同

要想弄明白这笔账,我们不能只看结果,得深入到这数字的“生产车间”里去瞧瞧,你会发现,当前这个看似拉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三面“哈哈镜”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分别是货币政策、汇率换算和统计规则。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面镜子:两国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美联储和中国央行,最近干的事儿是完全拧着来的。

美国那边,为了按住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搞了一轮又一轮的疯狂加息,今年3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4%,这意味着物价还在往上走,美国的高利率环境,就是要让市场的钱变“贵”,从而给经济降温。

而在我们这边,情况恰恰相反,为了给经济添把火,我们是连续在降息,希望大家多贷款、多消费,我们的物价非常平稳,同期的CPI甚至是同比下降了0.1%,一边是“通胀高烧”,另一边则是“物价微凉”。

“一热一冷”对名义GDP的数字产生了直接影响,美国的GDP核算用的是“支出法”,通俗点讲,就是统计全社会总共花了多少钱。

物价上涨了,你买同样一个汉堡、加同样一箱油,花的钱就变多了,反映在GDP总额上,数字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这部分多出来的钱,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生产了更多的东西,纯粹是价格标签变贵了,这就是所谓的“通胀水分”。

反观中国,由于物价稳定甚至偏低,我们用人民币计算的GDP增长,就显得特别“扎实”,基本上反映的是实际产出的增加。

所以,拿一个被通胀“注水”的美国名言GDP,去和一个几乎没有通胀泡沫的中国名言GDP直接对比,起点就已经不公平了。

人民币和美元

再来看第二面镜子:汇率。这就像一个翻译器,负责把人民币计价的产出“翻译”成美元,但这个翻译器,最近有点不太稳定。

要把中国的GDP和美国的放在一起比,就必须统一货币单位,国际上通行的就是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的GDP需要先从人民币换算成美元。而这个换算比例,也就是汇率,每天都在波动。

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美联儲的持续加息,美元变得异常强势,全世界的货币在它面前都显得有些“疲软”,人民币也不例外,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就从7.11一路贬值到了7.18。

这个变化对GDP数字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假设中国的GDP是100万亿人民币,在汇率是7.11的时候,换算成美元大约是14.06万亿。

可当汇率变成7.18时,同样的100万亿人民币,换算过来就只剩下大约13.93万亿美元了,看,啥都没变,仅仅因为汇率的微小波动,账面上的美元价值就蒸发了一千多亿。

这充分说明,以美元计价的GDP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市场情绪的产物,市场现在普遍预测,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已经到头,接下来很可能要开启降息。

一旦美元进入贬值通道,人民币相对升值,那么今天这个看起来很大的名义GDP差距,明天可能就会“自动地”缩小一大截,这就像坐过山车,现在只是在一个低谷而已。

会计准则的不同

最后,我们来看最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中美两国的GDP“会计准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就好比一个用算盘,一个用计算器,虽然都在算数,但算法和逻辑完全不同。

中国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核心是计算所有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简单说,就是我们总共创造了多少“东西”和“服务”,逻辑非常朴素,就是实打实的产出。

而美国采用的是“支出法”,它计算的是全社会总共“花掉”了多少钱,这种算法下,一些在我们看来很“虚”的项目,也被算作了GDP。

比如,美国GDP里有一项叫“虚拟房租”,你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虽然你没付租金,但统计机构会假设你“租”了你自己的房子,并把这笔虚拟的租金计入GDP。

此外,美国昂贵到离谱的医疗费、律师费,甚至是部分非法交易活动,也都被视为经济活动,堂而皇之地计入了GDP。

这种统计方法很容易导致GDP数值虚高,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名义GDP数据那么亮眼,但社会上却充满了不稳定因素,许多民众感觉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下降,因为很多计入GDP的“支出”,并没有转化为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那么,有没有更公允的比较方法呢?当然有,那就是“购买力平价”(PPP),这个方法剔除了汇率和各国物价水平的差异,旨在衡量一国的货币,在自己国内到底能买到多少东西。它更能反映一个经济体的真实规模和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基于购买力平价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GDP将超过40万亿美元,届时将反超美国。这个结果,是不是比单纯看名义GDP更能解释我们对两国经济现实的直观感受?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中美GDP差距拉大”这类新闻时,不必过于焦虑,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被货币政策、汇率波动和统计口径这三面棱镜扭曲后的影像,它并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两国生产力的消长。

结语

回顾历史长河,这种追赶本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1993年,美国的经济体量是中国的12倍。到了2000年,依然是10倍之多。

即便是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2010年,美国的体量也还是我们的2.6倍左右,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取得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

与其陷入一场由统计规则定义的数字游戏,不如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更具现实意义的领域,我们身边的科技创新、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不断丰富的消费市场,这些才是可以被真实感知的国家实力。

诚然,疫情等因素确实让居民的储蓄意愿增强,消费行为趋于谨慎,政府也在通过发放“国补”等消费补贴来刺激内需。但这种内部的调整和应对,恰恰是一个成熟经济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理解统计数据背后的那层迷雾,我们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这场举世瞩目的经济竞赛,也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航船,依然在沿着自己既定的航道,破浪前行。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财经   中美   美国   中国   差距   美元   汇率   人民币   经济   通胀   物价   数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