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油藏堪称“宝藏”,邻居挖得风生水起,自己却只闻油香不见油影。一边是进口原油超五亿吨,一边是深海资源“养在深闺”。

文莱靠着挖油跃进亚洲富国行列,我国却依旧满世界买油,这事儿说出来,谁不纳闷?到底怎么回事?今天咱们就把这笔油账,掰扯明白。
“油海”旁观者:中国为何不开“自家井”?
南海资源有多大?够全国用三十五年。这一说法并非夸张。中国在南海十段线划定的210万平方公里海域里,已探明油气资源高达190亿吨油当量。
若全盘开采,保守估算也能顶上全国三十多年原油需求。问题是,资源在手,产能却空。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高达5.53亿吨,对外依存度达73%,几乎每天靠船队往回拉油。

邻居干得热火朝天,技术却不是他们的。文莱,全国11个油田里,有9个在南海。但别看地盘在家门口,开采全靠外企。
文莱政府能做的,就是签个合同,然后按比例分成。越南也一样,在南海的油井上,美孚的钻杆、英国BP的技术中心,统统在线。
钻井时,现场数据还得实时传回外国。至于马来西亚,在“九段线”内搞了18口井,但从平台搭建到原油分离,清一色由外资团队操盘,连核心按钮都不让本地人碰。

问题来了,为啥他们敢干,中国却不动?根子不在有没有油,也不在敢不敢挖,而是卡在技术与战略双重掣肘上。
资料显示,2014年之前,中国在南沙、西沙海域甚至连一口油井都没立起来。原因不是没想动手,而是人家压根不给机会。
2014年5月,中海油在西沙海域部署“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结果越南船只连续冲撞,直接干扰中国作业,强行破局的难度可想而知。
地盘虽归我,秩序却未必听我的。南海不仅是中国资源重镇,也是世界油气角力场。
早在2012年,就有报道称,周边五个国家联合外企,在南海开了1380口油井。这些开发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主权博弈。而中国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在实际操作中始终维持高度克制。

这种克制换来的不是对方的克制,而是资源被一步步瓜分,新华社早就指出:中国可能因此丧失南海60%的油气资源。
长期克制,换不来别人自觉;战略忍让,挡不住他人掘井。外人狂掘资源的同时,中国却因装备起步晚、技术受限与局势顾虑,始终未能在南海形成系统开采。这种“有宝不取”的局面,一拖就是几十年。
“深海一钻”,三十年沉默终破局
沉默久了,不代表沉底了。2024年,中国终于在南海“下了重锤”,打响反攻第一枪——“开平南油田”探明为我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储量可供全国用一个多月,位置就在南海深海区。
这一年,技术牌终于打出来。
2025年3月31日,中国海油对外发布重大消息: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距离深圳市约170公里的海域内,中国自主勘探出“惠州19-6”亿吨级整装油田。

是我国首次在海上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中实现油田发现,意义重大。
别小看这两个字:“深层”。业内定义清晰——埋深超过3500米叫深层,超过4500米叫超深层。而这次发现的“惠州19-6”,正好就处在这个高风险高挑战的技术带里。
挑战不止一项,背后得靠硬骨头撑。高温、高压、渗透率差,再加上传统技术无法精准识别储层,放在过去,中国压根不敢想。
但这一次不同。海油自主团队顶住压力,在水深100米海域内展开测试,日产原油413桶,天然气6.8万立方米,实打实的数据撑起信心。
背后的工程师,是真功夫练出来的。根据中国海油地质总师彭光荣的说法,近年来,世界新增油气储量中有60%来自深部地层,深层已是全球油气增储的必争之地。

相比中浅层,深层油气生成更成熟、产量更高、距离成藏更近,只是勘探难度翻倍不止。
为了解这个“难”,中国海油近年动作频频。“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在南海东部接连取得“开平南”“渤中26-6”“宝岛21-1”等突破。
而这背后,是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与南海东部研究院持续攻关,数十年研发换来今日这一井。
再不开采,就真要看别人把自家锅里的饭端走。“惠州19-6”的成功,不只是技术胜利,更是战略节点的扭转。多年僵局被突破,标志着我国终于具备从“看得见”向“挖得起”过渡的能力。而这,仅仅是开始。
“我们有油,也得买便宜的”
问题又来了:既然南海能挖了,咱为什么还花大钱买进口油?这账还真不能用“你家有米为啥吃外卖”来算。中国进口油,不是没油,而是买得划算,炼得顺畅,用得稳定。

以2024年为例,中国进口原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俄罗斯进口1.085亿吨,增长1%,占中国全部进口的最大份额。俄罗斯为什么香?一个字——便宜。
因为制裁加身,俄油打折,炼厂也愿意接,国家还出台政策鼓励储备。
反观第二大供应国沙特,全年出口降了9%,跌至7864万吨,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太硬、竞争不过打折油。更有意思的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进口激增28%,达到7038万吨。

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马来西亚是“转口港”,油的原产地可能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灰色原油”。
买得多,买得杂,并非瞎花钱,而是有账可算。一方面,是炼厂技术适配:许多国内炼厂长期以进口油为原料系统配置,短时间内不易切换。另一方面,是国家能源安全布局:储备要跟上,突发情况下不能让老百姓断油。

更关键的是,深海油田从发现到正式投产,周期往往长达五到七年。比如“惠州19-6”,虽然2025年探明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但离形成大规模稳定产能,还有一大段系统开发要走。
所以说,现在还得买。但跟十年前不同,今天的买油,是为了战术补充;而未来的南海,是为了战略支撑。
2025年3月31日,随着中国海油正式宣布“惠州19-6”探明超亿吨级油气地质储量,我国在南海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上再次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此为支点,中国已启动后续开发部署,计划围绕珠江口盆地深层系统布局更多钻探项目,构建自主油气生产能力。南海油田,从图纸走向现实,离真正点火开采,越来越近了。

参考资料:
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探获亿吨油田. 中国青年网. 2025-03-31
海洋专家:多国开采南海石油 中国却没一口井. 中国新闻网. 2014-05-20
南海周边5国携外企掠油气 中国或丧6成资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2-05-29
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勘探发现亿吨级油田. 光明网. 2025-04-01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