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上了年纪之后,对体检总有点纠结。一边担心身体出毛病,一边又怕查出问题太麻烦,还有人觉得反正年纪大了,毛病都是老毛病,查了也没啥用。有些人一年查一次,项目全都勾上;有些人干脆多年不查,一问就说“没啥不舒服,查那个干嘛”。可身体这个东西,真不是靠感觉就能判断的。有些病,等到“感觉不对”了,往往已经不太乐观了。

65岁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很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都会在这个阶段加速显现。年纪越大,身体器官的代谢、功能和结构都在变。想要活得健康、活得自在,体检这事还真得上点心。
不过别以为查得多就等于查得全,其实体检讲究的是“查得对”。有些项目,对老年人根本没啥参考意义,反而浪费钱。真正该重点盯住的,是那几个最容易被忽视但却非常关键的项目。
血压,是最容易被轻视却最致命的东西之一。老年人高血压的比例可不是一般的高。
而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是无症状的,感觉不到啥异样。可血压一旦持续升高,对心脏、大脑、肾脏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不只是中风、心衰,还有慢性肾病、视力损伤,很多都和长期高血压有关。

体检时,一次血压测量远远不够。有条件的,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看出血压是否在夜间下降、是否存在晨峰,能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很多人血压白天正常,晚上却高得离谱,属于“隐形高血压”,一查一个准。
血压和心脏密切相关,所以心电图必须跟上。尤其是年纪大了之后,心律不齐的概率高了不少。房颤,就是个“沉默杀手”。
很多人都没感觉,但房颤一旦形成,血栓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引发脑梗。这种脑梗不是简单的“头晕走不稳”,很可能是一边瘫痪、说话不清,甚至卧床不起。

普通心电图只能看静息时的状态,很多心律问题发作是间歇性的,必要时需要做动态心电图(也叫24小时Holter监测)。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这个主要是看心脏结构,比如心室肥厚、瓣膜病变、射血分数这些指标。
对于65岁以上人群,超声心动图不是“加项”,而应该是“标配”。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的人,心脏会代偿性肥厚,时间久了心功能就出问题。

除了心脑血管,再一个不能不查的就是血脂和血糖。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默默无闻”是出了名的,平时不疼不痒,但一旦拖久了,不光动脉粥样硬化加快,胰岛功能也会逐渐衰退。
最可怕的是糖尿病前期,一大半人查出来都一脸懵,说“我哪像糖尿病啊”。可实际上,中国成人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超过35%。如果65岁以上还没查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四项,那真的说不过去了。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波动,比一次空腹血糖更具参考价值。而血脂要查全套,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
不少老年人血脂异常,但没把它当回事,结果几年后冠心病找上门,悔都来不及。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特别紧密,而粥样斑块一旦破裂,很容易引发心梗或脑梗。

说到这,肝肾功能的检查也是一个不能少的部分。肝脏是“沉默器官”,哪怕已经损伤严重也不一定有明显症状。
很多人肝功能出现问题时,身体已经在偷偷释放信号,比如容易疲乏、饭量变小、恶心反胃这些,都可能是肝脏在“报警”。
而老年人常年吃药,用药代谢能力变弱,肝功能承担的压力更大。有些药物还会引起药物性肝炎,如果不体检,根本不会知道。

肾功能也得查清楚。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而且进展得很快。体检时别只看肌酐,要连带尿酸、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都查一下。
有些老年人表面看肾功能正常,但其实肾小球滤过率已经下降到临界水平。等出现水肿、高血压、尿蛋白等症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
骨密度这事儿,年轻人可能不在意,但一旦过了65岁,骨折风险是绕不开的现实。国家骨质疏松中心的数据明确指出,65岁以上女性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超过51%,男性约为36%。
别看只是骨头松了点,一旦摔一跤髋骨骨折,后续并发症才是大问题。骨折住院、卧床、肺部感染、压疮、精神萎靡……这些在医院并不少见。

骨密度检测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准确率高,辐射也非常小,基本没什么风险。查一次,大概就知道自己是否需要补钙、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尤其是体重偏轻、早年绝经、缺乏运动的人,更应该主动检查。有些人平时没事就腿疼、后背疼,也总归在忍,其实可能已经是骨质疏松在作怪了。
以上这些项目,听着不复杂,但恰恰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很多人一看体检套餐,眼花缭乱,结果花了大价钱,查了一堆对自己并不实用的项目。
比如肿瘤标志物,一堆人一年查两次,结果常常因为指标“高一点”吓得不行,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又比如做全身CT,明明没必要,却非要做。对65岁以上人群来说,体检的核心不是查得多,而是查得准、查得有用。

身体是一本账,到了这个年龄,得学会记得住重点。并不是说别的都不重要,而是说在有限的精力和金钱里,把最有参考价值的项目放在前头,才最划算。
只要这四个大方向把控好,很多慢性病都能早早发现,早点干预。到头来,不光是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质量。

对于很多人来说,体检其实不是怕检查本身,而是怕“知道了不好办”。可怕的是不知道,不处理,不当回事。身体出问题不是立马要命,而是日积月累地拉垮,最后生活质量直线下滑。与其等到“吃不下饭、走不动路”再后悔,不如早点正视身体的信号。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1):10-46.
[2]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北京: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
[3]李光伟,王晓燕.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4):193-198.
[4]中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编写组.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2,15(6):553-589.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指南[R].北京:国家卫健委,2021.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