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追着一只蝴蝶就往马路中间跑,身后就是飞驰而来的汽车,千钧一发之际,3岁的哥哥连哭带喊冲过去,使出全身力气拽住妹妹的衣角往路边拉,直到两人都摔在人行道上,汽车擦着他们的衣角驶过——这段监控画面传到网上后,不少网友都看红了眼,有人夸“这哥哥也太靠谱了,比很多大人都冷静”,也有人忍不住揪心“还好没出事,要是晚一秒,两个孩子的人生都要毁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类似的意外,每年都在全国各地上演。去年夏天,我小区有个2岁宝宝趁家人不注意跑到马路边,幸好路过的外卖小哥及时停车抱住孩子;还有上周,我妈带我2岁多小侄子从篮球场回来路经便利店想着进去买棒棒糖迅速想冲过小路,他奶奶腿脚又不好,但还是拼命跑过来抱住侄子,用手挡住电动车,万幸是撞在我送给妈妈的大玉镯,手和侄子没有受伤,倒是吓坏多少细胞。有多少人能靠“运气”躲过一劫,靠“机智”化险为夷?像这次3岁哥哥主动保护妹妹的,确实少见,但反过来想,这背后藏着的,或许不只是孩子的“机灵”,更是家庭教育里最该重视的“安全意识启蒙”和“责任担当培养”。
图片来自网络
先说说幼儿安全教育,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说多了也听不懂”,要么只靠一句“别乱跑”“别碰这个”敷衍,要么等出了小意外才着急上火地说教,可这样的教育,根本起不到作用。其实对3-6岁的孩子来说,安全教育得“具体、好懂、接地气”,不能只讲大道理
比如教孩子规避马路风险,不能只说“别去马路中间”,可以带着孩子走斑马线的时候,指着路边的红绿灯说“红灯亮的时候,汽车会停,我们才能走;绿灯亮的时候,汽车要开,我们就站在路边等,像小木头人一样不动”;还可以用玩具车和玩偶模拟场景,让孩子扮演“行人”,家长扮演“司机”,亲身感受“车来了要躲远”的道理。再比如家里的安全隐患,插座、热水壶、菜刀这些东西,与其藏起来不让孩子碰,不如当着孩子的面演示“插座插着电的时候,手碰了会疼”“热水壶里的水洒出来,会把皮肤烫红”,甚至可以用一杯温水轻轻碰一下孩子的手背,让他直观知道“危险是什么感觉”。
我是位有耐心喜欢带他体验的妈妈,我会把安全教育融入到日常小事里:带孩子去超市,会告诉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走,要是找不到妈妈,就找穿超市制服的阿姨,说自己的名字和妈妈的电话,1岁多我就教他背我手机号码”;给孩子吃坚果葡萄大个食物,会反复强调“小口咬,要嚼碎了再咽,不然会卡住喉咙”;玩风扇手指会有什么结果;甚至孩子玩滑梯的时候,都会提醒“要排队,前面的小朋友没滑下来,后面的不能推,不然会摔下来疼”。久而久之,我孩子不仅自己很注意安全,还会提醒身边的小伙伴“不能爬太高”,我喜欢“具体教育”比“空洞说教”更有效的地方。
再聊聊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次3岁哥哥的行为,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3岁的孩子,能在紧急时刻第一时间想到“拉回妹妹”,而不是自己吓得跑开,背后一定有家长潜移默化的引导。可能平时爸爸妈妈会告诉哥哥“妹妹还小,你要多照顾她”,可能一家人出门的时候,家长会主动牵住两个孩子的手,让孩子知道“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是很重要的事”;也可能家长平时遇到事情不慌不忙,比如不小心打翻了杯子,会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它擦干净”,而不是大喊大叫,所以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才不会慌了神。
图片来自网络
相反,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要么“过度保护”,什么都不让孩子碰,什么都替孩子做,导致孩子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要么“脾气暴躁”,孩子稍微做错一点事就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打骂,这样的孩子遇到事情要么胆小怕事,要么容易冲动,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个4岁的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看到小伙伴掉进了小池塘,不仅不知道喊大人帮忙,反而自己也跳下去,结果两个孩子都差点出事。后来才知道,孩子的家长平时很少带他出门,也从来没教过他“遇到危险要找大人”,甚至孩子问“池塘里的水能不能玩”,家长只会说“别问那么多,不准碰”,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让孩子失去应对危险的能力。
其实积极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教孩子考多少分”“学多少才艺”,而是在日常的小事里,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怎么保护自己、怎么面对问题”。比如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小伙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跟小伙伴说对不起,问问他疼不疼”,而不是替孩子道歉;孩子自己穿不好衣服的时候,家长可以耐心教他“先穿袖子,再扣扣子”,而不是直接帮他穿好;孩子害怕黑的时候,家长可以陪他一起看看“晚上的星星很漂亮”,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勇敢、善良、有担当”的种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能保护好自己,还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现在很多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早教班,觉得“多学一点,孩子以后就更优秀”,却忽略了“安全意识”和“品格培养”才是孩子最该掌握的“基础技能”。就像这次3岁哥哥救妹妹的事件,要是哥哥没有一点安全意识,要是他平时就习惯了“不管妹妹”,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毕竟,不管孩子以后多有才华、多有能力,首先得“平平安安”,才能去追求更多的可能;不管孩子以后走多远、飞多高,首先得有“善良和担当”,才能成为一个让人喜欢、让人放心的人。
大允个人认为,这次3岁哥哥救妹妹的事件,不该只被当成“暖心新闻”来看,更该引发家长对“安全教育优先级”的争议——很多家长愿意花几千块给孩子报早教班,却不愿意花十分钟陪孩子模拟一次“过马路”;愿意花大量时间教孩子背古诗、算数学,却不愿意跟孩子聊一次“遇到危险该怎么办”,这种“重才艺、轻安全”“重成绩、轻品格”的教育观念,其实比马路中间的汽车更危险。毕竟,才艺可以慢慢学,成绩可以慢慢提,但孩子的安全只有一次,孩子的品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与其等意外发生后追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开始,把“安全教育”和“品格培养”放进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感谢大家阅读点赞和转发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