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大降温中的小雪时节,有的人感觉喉咙干痒疼痛,有的人又觉得备受“湿困”。怎么回事?秋冬干燥,广东人常挂在嘴边的“湿气”,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如何祛湿又润燥?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刘凤斌教授提醒,岭南冬季,要特别提防“湿燥夹击”。此时养生,可早化湿、午润燥、晚通调,祛湿养阴按三个“双向开关”。

又湿又燥,岭南冬季的“魔法攻击”?
广东人常挂在嘴边的“湿气”,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不少人发现,舌苔厚腻、饭后困倦、大便黏滞,这些广东人熟悉的“湿困”症状并没有因为秋冬干燥而消失。但同时,皮肤干燥、喉咙干痒疼痛等等秋冬干燥的症状也出现了。怎么回事?
刘凤斌教授提醒,这正是岭南冬季特有的“湿”与“燥”两面夹击的结果。岭南的潮气,加上北风燥冷,外湿与燥邪交替侵袭,这种“外湿未退、内燥已生”的双重困局,中医称为“湿燥夹击”。
具体而言,湿气困脾,燥邪伤胃,脾胃此时会“两头受气”。脾喜燥恶湿,湿重则清气不升,运化无力;胃喜润恶燥,燥胜则浊气不降,津液受伤。两者首尾相接,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就形成了“湿未化而燥又生”的动态病理状态。
不只冬天会燥湿夹击,三大误区注意!
“除了气温突变,不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会带来燥湿夹击。”刘凤斌教授提醒,例如很多人长期饮冷过度,日日冰咖啡,或过量饮用凉茶,苦寒伤阳,都会令脾阳受损,湿浊内生。而不少人长期熬夜,或是久处空调环境中,令腠理闭塞,不能正常出汗,也会令郁热内蒸,暗耗胃阴。
此外,秋冬交接之际,不少人自以为“养生”的方法,并不适合自己体质,也会带来“误伤”。
刘凤斌教授提醒,最常见的误区,是过度食用滋腻润燥之品。很多人认为银耳、燕窝滋润养颜,于是天天吃。其实过多则滋腻碍脾。若此时脾胃湿困未解,反而回加重腹胀。润燥宜选用梨、百合、麦冬等清润不腻之品。
另一个误区,则是盲目饮用红豆薏米水。红豆薏米偏寒凉,适合湿热体质。但岭南秋冬多为“寒湿+燥伤”,盲目饮用反而越喝越干。刘凤斌教授建议,此时可加入生姜3片、红枣5颗,中和寒性。
先祛湿再养阴,让脾胃“左右逢源”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燥夹击?刘凤斌教授提醒,“舌苔厚腻却咽干、大便前干后溏等矛盾症状,正是湿燥夹击的典型信号。”
具体来看,湿重的信号包括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有齿痕;饭后困倦、头脸油腻;大便黏滞、排便不爽。而燥伤的信号包括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脱屑;咽痒干咳、痰少或无痰;大便前干后溏、排便不畅等。当湿重和燥伤两种信号同时出现,就基本可辨为湿燥夹击,应及时调理,平衡气机,润燥祛湿。
这种矛盾状态下,如何祛湿又润燥?刘凤斌教授提供调理思路:“要祛湿与润燥并举,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各有侧重,早化湿、午润燥、晚通调。让气机转起来,湿得去、燥得润,才能吃得香、睡得稳。”
食疗方可从化湿养阴入手,温润平衡,打开脾胃通道。以陈皮、山药、小米、茯苓煮成的“双调粥”,可以健脾益气养阴,达到祛湿不伤津、健脾不燥热的作用。平时也可以用陈皮、麦冬、甘草泡水代茶饮,作为“脾胃平衡茶”,温润养阴。
穴位按摩简单易行,三个有“双向开关”作用的穴位,此时可以发挥功效。阴陵泉是祛湿要穴,足三里可健脾和胃,三阴交则养阴润燥,这三个穴位可谓祛湿养阴的“双向开关”。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交替,先左后右,先祛湿再养阴,可帮助脾胃气机升降归位。
“当湿燥不再打架,脾胃就能‘左右逢源’。”刘凤斌教授说。
小雪祛湿润燥方
①双调粥
材料:陈皮5g(泡软刮去白瓤)、山药30g(去皮切块)、小米50g、茯苓10g(提前泡软)。
做法:入砂锅加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至浓稠。
刘凤斌点评:陈皮化湿理气,山药健脾益气,茯苓渗湿安神,小米护胃养阴。淮山药不仅可以健脾益气,还可与小米益气养阴。
②平衡茶
材料:陈皮3g、麦冬5g、甘草2g。
做法:入保温杯,沸水冲泡焖5分钟。
刘凤斌点评:甘草调和诸药,陈皮理气化湿,麦冬甘润养阴生津,一温一润,打开脾胃“左右通道”。
小雪保健穴位按摩
• 阴陵泉(脾经合穴)——祛湿要穴
• 足三里(胃经合穴)——健脾和胃
• 三阴交(肝脾肾交汇)——养阴润燥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刘苡婷 梁幸琳
插画海报|刘苗
粤语音频|林清清
策划:龚丹枫
统筹:林清清
责编:李可欣校对:谢志忠审签:王倩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