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成睿
“在持续的空袭与轰炸中,学校仍坚持教学。首次爆炸发生两天后,我们组织了蕙兰学校的入学考试。当时一千多名男孩前来应考,他们埋头答卷时,战斗机就在头顶盘旋,机关枪子弹落在了校园里。”88 年前,杭城这段 “任何文明人都会为之痛心的往事”,被永远镌刻在文字之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序幕。11月,淞沪会战后,日本军队分成三路向南京发起攻势,其中主要部队朝杭州方向挺进。12月24日,日本军队攻占杭州,这座千年古城自此陷入战火的深渊。
在日军占领杭州期间,各界爱国人士同心协力带领杭城百姓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值得一提的是,留在杭州的外国侨民也与当地人民并肩抗争,积极开展救济工作,并以亲历者的身份,通过日记、书信、报道等形式,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的暴行。这些珍贵的记录被整理成档案卷宗,收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名为 “杭州,1938”。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周东华教授与杭州市档案馆合作,对这些海外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由杭师大人文学院孙炜副教授翻译成中文,最终集结成《杭州,1938: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据介绍,本书绝大部分资料为首次翻译为中文,不仅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稀缺史料,也为学界和公众带来新的研究视角与宝贵资料。该书也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7月精选浙版好书。
《杭州,1938:海外档案中的日军侵华罪证》书籍封面。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学者,周东华教授多年来一直深耕抗日战争史研究。他带领学生在宁波、衢州等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日军在浙江地区的细菌战暴行,并主持召开“‘追责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伯力审判75周年纪念工作坊”等重要学术活动。为完整记录日军暴行,周东华教授长期辗转美国、英国等地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抗战时期在杭外国侨民的第一手资料。2014年,他偶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协和神学院伯克图书馆发现一份题为《杭州,1938》的卷宗,这份档案收录了当时在杭外国侨民记录的日军暴行资料。
“这些外国侨民包括杭州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之一)校长明思德、蕙兰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前身)校长葛烈腾等,他们在吴山脚下、马市街和天水桥一带居住,进行医疗、教育、商务和传教活动。”周东华说,杭城沦陷后这些外国侨民亲身经历并目睹日军暴行,法国人梅占魁被一个日本兵殴打并用刺刀威胁;从中国海关退休的英国人慕天锡家里被日本兵抢砸,这位70岁的老人被日本兵推倒在地,拳打脚踢。更让周东华深深被打动的是,档案中不仅记载着外国侨民们真实的、丰富的杭州抗战记忆,也流露出对中国、对杭州的热爱。“医院已经破败荒废,污迹斑斑,但是我知道自己深爱这个饱受重创的老地方的一砖一石。”“我也很难想象世界有比中国人更可爱的民族,我很荣幸能为他们服务。”“如果我不去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不去探访中国老朋友,不去和他们一起感受城市即将被燃烧弹摧毁的悲伤和恐惧,那么我就愧对彼此多年的情谊和忠诚。”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译者孙炜,对于这本耗费一年半时间翻译的作品,她坦言,打动自己的正是这些资料中“史料价值”和“人性视角”完美结合这一特质。“最初周东华老师提议这部分史料非常难得,可以补充杭州医疗史及抗战史方面的史料不足,值得研究。深入了解后我发现,从学术角度看,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第三方见证。当时在场的宗教人士和商务人员,以日记形式记录的原始观察,其客观性与即时性无可替代,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而细腻的横截面;从情感层面讲,资料中无处不在的人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它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暴行,更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微光。”孙炜表示,作为一名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和交流研究学者,她在翻译过程中,既要精准传达西方观察者的视角,忠于史实与作者原意,又要让译文在中文语境中自然流畅,且贴合原文冷静克制的文风。
“这是照亮那个历史黑夜的微弱却坚韧的人性之光,也是中国人民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真实记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内容讲述给世界各国人民。”周东华和孙炜的话语,道出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与分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