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国乒比赛,最厉害的不是赢球的运动员。有个教练叫邱贻可,反应特别快,像电脑一样能随时发现问题。早上他跟蒯曼待一块,人家被对手逼到没招时,他就喊"你动作慢,得提速"。蒯曼照做后来赢了,邱贻可嗓子都哑了。
转头他又盯着孙颖莎那场。对手打法凶,莎莎差点被带乱节奏。邱贻可冲场边喊"冷静,别着急打回头"。比赛打完五局,他后背汗全湿透了。
现在教练都不光是教技术,还得会看运动员状态。蒯曼那天前三板慢,他就直接让加快速度。孙颖莎容易急躁,他就一直让她稳住别冒进。这跟大夫给人找病根差不多,得根据问题开药方。
以前以为教练就是喊加油,现在看着才知道门道多。邱贻可说的每句话都得赶在运动员反应前,比打球还费脑子。蒯曼说教练说话像闹钟,一下把她从犯错边缘拽回来。
运动员压力最大时候,教练得当心理医生。汉娜高达那场孙颖莎差点绷不住,邱贻可看她握拍太紧就喊放松手指。后来莎莎自己说,要是没他那两嗓子,那场肯定翻不了盘。
其实每场比赛都有看不见的较量。运动员在场上拼,教练在场边动脑子想办法。邱贻可说现在对手分析软件很多,但真正临场反应还是得靠人。他举例子说,蒯曼那场如果晚喊半分钟,可能就来不及了。
现在很多年轻教练也在学这种方法。他们发现单纯教技术不够,得研究运动员每个细节。比如孙颖莎击球前有个习惯动作,邱贻可就让她改掉,这样对手不容易预判。
最近乒协还搞了个新系统,能统计运动员场上数据。但老教练们觉得还是得靠眼睛观察。邱贻可说,像孙颖莎眼睛瞪大就是想发力,这时候就得让她冷静下来。
比赛结束那天晚上,看见邱贻可还在跟队员复盘。他说现在的乒乓球不光比技术,更比谁能扛住压力。运动员和教练得像齿轮一样配合,少一个都转不起来。
比赛就这么结束了,但教练们的工作还在继续。邱贻可说他现在每天看录像,就为了下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听蒯曼说,他现在连队员睡午觉打呼都听着呢,生怕有啥状态变化。
运动员在台上打比赛,背后这帮教练其实比谁都紧张。邱贻可嗓子哑了两天,孙颖莎给他买了润喉糖。后来莎莎说,要不是教练盯着,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关键时刻容易犯啥错。
现在网上都在夸国乒运动员厉害,其实教练队伍也很重要。邱贻可这种当过运动员又转型当教练的,既懂技术又能看出心理问题。有他在旁边盯着,队员就像吃了定心丸。
最近听说其他队也在学这种临场指导方式。看来以后比赛除了运动员,教练这关也得过。邱贻可说这只是开始,以后比赛变数更多,教练得练的本事还多着呢。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