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前行的大国财政:回顾“十四五”财政治理四大成效与转型逻辑

过去五年,中国财政像一个默默扛着千钧重担的巨人,在经济下行压力、风险挑战叠加的局面下,持续发力、稳住阵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底盘,也为未来的财政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我们常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句话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减税降费、扩大支出、深化改革、防控风险……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却极其关键。

财政发力稳增长:减税、扩支、加杠杆,样样都上了

“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的关键词就是“积极”二字,这种积极不只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首先是大规模减税降费。五年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达10.5万亿元,每年超过2万亿,直接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增强了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到16.3%,比202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财政让利力度前所未有。

其次是财政支出逆势增长。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5.8%。经济下行、物价低迷的背景下,财政支出还能保持增长,体现了强大的调节能力。

再者,赤字率持续抬高。五年平均赤字率为3.3%,比“十三五”时期高出0.4个百分点;如果把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算上,广义赤字率平均达到6.5%——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高的水平,反映出财政稳增长的坚定态度。

结构优化促转型:财政不只是“撒钱”,更是“精准滴灌”

财政不仅是“花钱的”,更是推动结构转型的重要工具。

这几年,财政政策的重心逐渐从供给端转向消费端,从企业端倾斜到居民端。比如,2023年提高了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标准;2024年又推出了450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这些都直接刺激了居民消费。

同时,财政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断提高,贴息贷款鼓励设备更新,绿色税制改革也稳步推进。这些政策背后,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逻辑。

惠民生、防风险:财政花得多、花得准、还得兜底

“十四五”期间,财政对民生保障的投入不减反增。教育、医疗、养老、社保……这些领域的支出年均增长4.3%,比整体财政支出增速还高,说明民生依然是财政最优先的方向。

与此同时,债务风险依然是绕不开的挑战。2024年,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82.1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5.2%。但整体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尤其是通过**“一揽子化债方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得到了阶段性缓解。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财政空间还很大。一方面是大量国有资产撑底,另一方面是低利率环境下的负担较轻,为未来留足了政策余地。

治理逻辑的转变:从“量”到“效”,从“撒胡椒面”到“靶向治疗”

“十四五”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五年,更是治理理念转型的五年

一是理念上,更加重视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和预期管理。2025年赤字率达到4%,显然是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提振了市场信心。

二是目标上,从过去追求政策规模,转向更强调政策效果。减税降费不再一味“撒网”,而是通过精准的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引导资源流向重点领域。

三是方式上,财政改革持续深化。比如,增值税正式立法,提高了制度稳定性;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增强了基层财力保障;零基预算改革打破了支出固化格局,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执行上,中央财政主动加杠杆,提升了宏观调控的能力。2025年,中央财政赤字占比达到85.9%,比2020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央在关键时刻“顶上去”的能力和决心。

结语:财政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财政是万万不能的

回顾“十四五”,中国财政确实不容易。一边要减税降费,一边要保障支出;一边要防控债务,一边又要扩大投资。财政这头“老牛”,在负重中前行,在压力中探索,既有成绩,也有挑战。

展望“十五五”,财政还得继续挑大梁。不仅要稳增长、促转型,还要防风险、保民生。逻辑更精细,空间更有限,任务却更重。

但无论怎样,只要财政这架马车拉得稳,中国经济就有韧性、有底气继续往前走。这,就是大国财政的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财政   大国   成效   逻辑   政策   赤字   支出   风险   债务   百分点   能力   中国   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