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我们正式步入了冬季。在中医理论中,这是一个万物闭藏、阳气内敛的季节,我们的养生重点也应从秋天的“收获”转向冬天的“储藏”,核心在于守阳气、养肾精、防寒凉,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典籍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如同树木落叶、动物冬眠,冬季人体阳气会向内收敛,重点濡养脏腑,其中尤以“藏精”的肾脏为核心。若此时过度消耗阳气,如长期熬夜、频繁进行剧烈运动,便如同寒冬敞窗,会导致阳气悄然“外泄”,次年春季易出现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简言之,冬季养生需“敛藏”:其一,避免熬夜,尽量在23点前入睡,顺应阳气闭藏节律;其二,运动以身体微热、无明显出汗为宜,避免阳气随汗液过度耗散;其三,注重腰脚保暖,腰为肾之府,脚为阳气循行末端,二者受凉最易损伤肾精与阳气。

不少人认为立冬进补需用人参、鹿茸等名贵食材,实则对普通人群而言,“温和进补”更为安全。进补核心在于兼顾温阳与滋阴,避免“补之过燥”或“补而不化”,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常食“温阳三宝”,暖身而不燥。
羊肉:堪称立冬温补首选食材,能补益气血、温煦脾胃,尤其适合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者。推荐搭配萝卜炖煮(如萝卜炖羊肉),萝卜可化解羊肉的温燥之性,同时助于消化吸收。

栗子:素有“肾之果”的美誉,生食可补肾益精,熟食(如栗子炖鸡)能健脾益气,适合冬季常感腰酸、膝部发凉者。需注意控制食用量,每日5~6颗即可,过量易致腹胀。
生姜:遵循“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经验,冬季晨起饮用生姜红枣茶(取3片生姜、3颗红枣煮水),可温养脾胃、驱散寒邪;需注意晚间不宜饮用,以免影响睡眠。
2.少食“寒凉三物”,避免损伤阳气。
生冷食物:如冰镇水果、生食沙拉、冰饮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若需食用水果,建议蒸热后食用(如蒸苹果、蒸梨),减少寒凉刺激。
寒性食材:如螃蟹、西瓜、苦瓜等,立冬后应尽量少食,尤其脾胃虚弱、易腹泻人群需格外注意。
过咸食物:中医认为“肾主咸”,冬季适量食咸可助养肾,但过量摄入(如腌菜、腊肉)会加重肾脏负担,反而耗伤肾精。
无需复杂操作,日常坚持以下3件事,护阳效果远胜盲目进补:
1.温水泡脚养肾:每晚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0分钟,水位需没过脚踝,可温通经络、滋养肾精、改善睡眠。畏寒明显者可加入少量艾叶或花椒,增强祛寒效果。需注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泡脚前需先测量水温,泡脚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引发不适。
2.按揉肾俞穴温阳:肾俞穴位于后腰两侧(肚脐正对脊柱位置向上少许,脊柱旁开两指宽处)。每日用手掌搓热后按揉该穴位1分钟,可直接温补肾阳,缓解腰酸、畏寒等症状。
3.腹式呼吸藏气:冬季易生低落情绪,可在睡前躺平,双手轻放腹部,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腹部缓缓收紧,每次练习5分钟。此法能引导阳气向内收敛,同时缓解焦虑、辅助入眠。

误区一:“冬季进补越贵越好”:普通人群若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名贵补品,反而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引发上火、便秘等问题。不如选择羊肉、鸡肉、山药等家常食材,“清淡温补”远比“昂贵滋补”更贴合身体需求。
误区二:“冬季不出门更暖和”:每日上午9-10点晒10分钟太阳(重点晒后背),既能补充阳气,又能促进钙质吸收,其养阳效果优于单纯增添衣物。

误区三:“冬季多喝水会冷,应少喝”: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易缺水,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代谢减缓。每日需饮用1500ml左右温水(避免冰水),才能维持脏腑正常功能,保持身体润泽。

立冬养生并非“突击进补”,而是“顺时藏养”。将“护阳气、防寒凉”融入日常饮食与作息,即便每日仅做好一件小事,也能为整个冬季的健康筑牢根基。待来年春季阳气生发时,自然能精力充沛、活力满满。
作者:计毅
来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编辑:王宝瑞 黄迪
校对:陈泽明
初审:李济强
审核:崔乐文

免责声明:本文配图除注明单位外,其他来自于AI生成或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