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突破,四川考古晒出“十四五”成绩单

在全国考古工作会举行前夕,9月24日四川考古发布“十四五”成绩单。五年来,四川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使命任务,在考古体系构建、成果研究、基建服务、成果转化四大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形成可推广的“四川经验”。

在考古工作体系建设上,四川从制度、机构、队伍三端发力。制度层面,印发《三星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方案》,推动《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省级财政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属地政府给予2000万元奖补,对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给予3000万元一次性奖补。机构建设方面,省市考古研究院构建“工作站+整理基地+标本库房”全链条体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增挂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牌子,设7处工作站和8个实验室;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4处工作站、3处标本库房及8个科技考古实验室。队伍与人才培养上,省内考古机构编制从173人增至357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人员占比72%,初步形成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川考古成果丰硕。“十四五”期间共实施47项主动性考古发掘,三星堆、皮洛、濛溪河3个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三星堆新发现还获评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考古调查新发现各时期遗址点近1000处;牵头2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新发现6个“祭祀坑”、宝墩4500年前水稻田等引发关注,皮洛遗址发现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阿舍利遗存,濛溪河遗址是迄今发现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同时,推广“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模式,三星堆联合40余家单位开展20余个方向研究,升级多功能考古发掘舱等装备,让“黑科技”大显身手。

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四川实现考古与基建协同。率先推行“考古勘探限时承诺制”“建设单位满意度评价制”,配合基建开展700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完成200余项发掘,保障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乌东德水电站等重大工程推进。成都探索的“考古前置模式”获国家文物局推广,眉山、绵阳等地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成都还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将考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围绕多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城市考古,成都东华门遗址、明蜀端王陵等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原址建成蒲江飞虎村船棺墓博物馆。

在成果转化上,四川推动考古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建成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宝墩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用裸眼3D、数字化技术创新展示,建成全国首个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蜀道金牛”游径获评国家优秀案例。出版68部考古报告、专著,发表近600篇论文,举办20余场国际学术活动。实施“考古+融媒体”项目,三星堆发掘直播流量破百亿;推进“古蜀文明出海工程”,在美、希等国举办文物数字展,与法、意等国文博机构合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魅力。

下一步,四川将持续做好文物考古工作,提升遗存研究阐释水平,拓展成果传播广度,为文化强省及全国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成绩单   领域   遗址   文物   中国   成都   研究院   遗存   国家   基建   成都市   工作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