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写的安岳南线石刻,主要是宋代遗存。发文之后,朋友们都忍不住赞叹,真美啊!宋代的审美,确是极致。这一篇写安岳的北线石刻,主要是唐代遗存。唐与宋比,也许少了一些细腻,但它的宏伟壮观、大开大合,却也令人赞叹。遗憾的是,总体而言,北线的石刻没有南线保护得好,失去了更多的美好。
代表唐代高大宏伟特性的石刻,首先要数卧佛院。卧佛院在离安岳县城北30多公里的卧佛沟,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很美。沟中的一座山上,雕刻一幅巨型《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身长23米的释迦牟尼横卧在崖壁上,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释迦牟尼涅槃像一般是右侧卧,这里却是左侧卧,非常罕见。这是因为西边的山石比较破碎,不宜雕琢佛头。工匠们因地制宜将佛头掉到东边,这样的灵活机变,成就了一座我国最大的左侧卧睡佛。正值夏日,佛前一池莲花,衬托着睡佛,更加安详。
这个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造像,比大足宝顶卧佛镌刻时间早400多年。佛像雕琢雍容大气,衣饰简练,透着唐代意韵,既写意又颇讲究细节。睡佛体态修长,慈祥端庄,头蓄螺髻,双耳垂上各戴一圆形绽花耳环,头垫扁形荷花枕。头顶后方雕立一半身环眼力士,作守卫状;腰间禅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状;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护卫状。卧佛上方有一组释迦牟尼涅槃前说法图,中坐释迦牟尼,两侧分两层侍立九弟子、两菩萨、天龙八部,表情各异。卧佛左臂下方的石壁上,镌刻有宋兵部侍郎刘仪凤及其表侄雍涓(普州参军)的游记诗文。
卧佛院内不仅仅有卧佛,沟两侧的崖壁上,保留着盛唐摩崖造像1613躯,石刻经文15窟。特别是其中40 多万字的石刻经文,是玄奘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译经版本,堪称国宝。1998年,国务院公布安岳卧佛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为了保护古迹,好多洞窟都锁上了。透过铁栏杆,看见洞窟璧上浅浮雕的这个经幢,看那细节,下面托举的四个力士、中间的花、塔角的风铃、天上的云……真是美得不得了。
圆觉洞是安岳石刻北线的另一个重要点位,位于县城边的云居山上,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的作品居多。以北宋开凿的十二圆觉洞为名,此窟正璧是“三身佛”坐像,左右两排是十二圆觉菩萨坐像,右壁上刻有“圆觉洞”三字,造型和雕刻都很精美。
然而,这里却以宋代三尊大佛最为著名。在圆觉洞左右两侧的山岩上,开大窟造大像,站立着三尊6米多高的石刻佛像,非常壮观。造像端庄丰满、面目俊俏、比例协调、装饰繁华,薄衣贴体,裙带飞扬,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韵。左边是净瓶观音,高6.2米,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庞圆润、神态雍容,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莲花。窟顶左右各有一灵动飘逸的飞天,中壁刻有龙女和善财,下壁刻供养人,都非常精美。
中间是释迦牟尼拈花一笑立像,高6.8米,满头螺髻、身披袈裟、身材修长。我们在南线半边寺看到的拈花一笑释迦,似乎是在冥思,表情有些迷茫;而这个释迦,微笑着,好像想明白了佛理。窟顶的两个飞天,与净瓶观音窟的飞天形态不同,但同样精美。右边的莲花手观音,高6.8米,双手交握,右手拿着一只莲花,那石头雕刻出来的莲花,看上去却很轻盈。她的面容看上去特别亲切,仿佛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在看着孩子顽皮,包容地微笑着。三尊大佛姿态、表情各不相同,却都非常生动。最左面的岩壁上,还有一座8米高的13层密檐式唐代摩崖浮图,线条简洁大方。
沿着山岩转向南面,东头岩壁上有巨大的“龟鹤”二字,每个字高1.6米,为唐末杨令式摩崖,减笔精绝。南岩多是小龛,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首次出现了"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地藏菩萨与十王变"等新内容。其造像小巧玲珑,神情潇洒,衣饰简练,衣纹细密,薄衣似帛,既带有唐代的丰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华丽。
千佛寨在安岳县城西郊的大云山上,又叫千佛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造像始于隋,盛于唐、五代、两宋,延至明清。山顶南北两崖壁上凿有大小龛窟105处,造像3061躯,摩岩佛塔7座,唐碑3块。现有残存的寨墙留存。我们冒雨在山上细细观赏,造像有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飞天、护法神、供养人以及各种经变故事,内容很丰富。具有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的遗风,唐代龛窟造像端庄、饱满,唐以后趋向华丽、细致。
千佛寨最著名的石刻是药师经变窟,药师佛端坐于莲台宝座上,顶上雕有华盖,身侧有两株菩提树,左右立八大菩萨,龛下刻十二神将,左右壁面浮雕“九横死”和“十二愿”画面,将药师经变中的内容全部表现了出来,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一铺石刻。穿长裤披帛裸露上身的男飞天,也是国内罕见。这一窟可以说是千佛寨造像的扛鼎之作,也是盛唐密宗造像少见的石刻艺术珍品。遗憾的是许多佛头包括药师佛的头像都被毁坏了。
玄妙观是安岳石刻造像中比较独特的部分,这里的造像题材以道教为主,其次是佛道合龛。开凿于唐开元6年至天宝7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摩崖造像分布于一长约10米、宽约6米的蘑菇状平顶巨石周围,有龛窟79个、造像1293躯,全部是唐代的精美雕刻。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不但四川省内独有,在全国也属罕见。摩崖造像旁原来有庞大的寺观建筑,从现在仍存的完整石阶也可想象。
在79个造像龛窟中,有12个佛、道联合造像龛。有的正中为道教老君,两边刻佛、菩萨站像;有的正中为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边是佛教菩萨,右边是道教金仙。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教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那些神情专注演奏各种器乐的乐伎,翩翩起舞的舞伎,相栩如生的龙、狮、牛、马等,富于写实,形象生动。玄妙观摩崖造像为我国历史上佛、道互相联合、渗透、借鉴,提供了确切的佐证。
玄妙观比较偏僻,我们开车在窄窄的乡道上走了许久才到,途中很是担心对面来车无法错车,但一路过去一辆车也没遇上。住在那里守护石刻的文保员大爷说,来的人很少。玄妙观也是我们看的那么多安岳石刻造像中毁坏最严重的。文保员打开锁着的一道门给我们看里边的造像,总共三龛,有两龛的造像几乎毁坏殆尽。他说当年红卫兵敲不动这些石像,后来是公社召集了好些石匠,记着工分、带着工具来进行的“专业破坏”。听他的这个词儿,真是哭笑不得。老君像龛旁边的一通唐碑,有一多半的字都被铲平了。我们长叹不已,实在是太可惜了。
黄桷大佛是我们从卧佛院赶往玄妙观的途中偶然发现的,看见路标就拐了进去。没想到这里藏着那么高大的一尊巨佛。佛像是弥勒坐佛,依高岩石壁雕刻而成,高16米,头高就有4.2米,结跏坐于5米高的莲花座上。佛穿通肩袈裟,内衬轻薄佛衣,腰部有简洁的衣结,古朴大方,线条流畅。根据大佛的造像风格和清代培修碑文所记,黄桷大佛为唐代雕刻无疑。因佛像后有一棵直径两米多的巨大黄桷树而得名。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大佛头部被炸毁,仅存胸以下部份。那个时候的人真是疯了!1985年修复了大佛头像,新刻了百尊观音,但论其审美,真是今不如古。
安岳北线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县城以北的木门寺。木门寺构造十分奇特,亭内修塔、亭外建殿,是一座比较罕见的古建筑。它的塔、亭均是石料仿木建造,只有两扇大门用木料制作,所以得名“木门寺”。石亭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亭高12米,长7.8米,宽6.8米。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椽等看上去如木头一般,实际上都是石头雕刻,雕工极其精美。亭内有五级八方石塔,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归葬其中。亭内四壁及角砌斗拱12朵,弟子站像12尊,全是石刻。这个石亭充分展示了安岳石刻艺术一脉相承的精湛。
清代为了保护石亭,在亭外又建了一座木质结构的大殿,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梁上有"雍正九年"题记。檐下饰有柱头铺作及铺间斗拱,飞檐翘角,颇为壮观。殿中有亭、亭中有塔,实在是巧夺天工。现在大殿门常锁,也需要找到文保员才能打开进入参观。殿内亭外有两通3米多高的明碑,详尽刻记了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绕到殿后,有更高一级屋基,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殿中石亭,外观如"介"字形,亭顶造型如莲苞待放。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