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通知中国,谈判将加入新筹码,话音刚落,中方拉黑6家美企

前言

美方刚刚放下“狠话”,中方的行动就已经落地。

9月24日,美财长贝森特还在媒体上强调,美国在和中国的经贸谈判里“握有筹码”,自信满满地拿飞机发动机、化学品、硅材料这些东西当作杀手锏。

可话音未落,第二天中国立刻宣布将6家美国企业列入管制清单。

那么,这场针锋相对的较量,到底释放了哪些信号?

美方的筹码

这一次,美财长贝森特把话挑明了。

他接受采访时直接表示,美国在即将展开的新一轮经贸谈判中,并不是“挨打”的一方,而是“手里有牌”的一方。

并且他还点名提到几个他所谓的筹码——飞机发动机、关键化学品和硅材料。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又旧调重弹,把资本市场的准入也拿来当作未来博弈的一部分。

听上去似乎很有声势,但若稍微冷静分析,就会发现这招并不新鲜,本质上属于美国的惯用思路。

飞机发动机,这确实曾是中国与西方的一个重要差距点。

多年来,美国和少数欧洲公司几乎形成了事实上的寡头供应格局。

过去,美国通过控制这种核心部件的出口来限制一些国家的大飞机研发进程,伊朗、俄罗斯都曾受到这种手段的压制。

贝森特这番话显然想暗示:如果中国在谈判中不配合,美方有可能在这类领域“卡脖子”。

但问题在于,他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

经过几十年的苦干,中国大飞机已经在发动机研发、整体设计、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完全依赖进口到部分自主可控,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样子。

尤其是C919的成功商业运营,更让外界看到,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已经上路。

实际上,美国反复强调“筹码”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战。

他们希望对外界传递一个信号:美国还是那个握着全球供应链咽喉的老大。

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种思维已经开始显得过时。

而且贝森特所谓的“新筹码”,恰恰暴露出美方在经济对抗中可选项越来越有限。

中方的精准反制

如果说美国打的是“信息战”,那么中国的回应则是“实打实的落子”。

9月25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把6家美国企业拉进不可靠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清单。

前一天美财长刚表态,后一天中国即刻亮剑,这种节奏感本身已经说明问题——中方完全不打算等,更不会任由对方施压。

这6家美国企业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经过精准甄别。

其中部分公司长期涉及台湾问题,甚至向台方提供军工相关技术,直接触及我国核心利益红线;还有一些则在敏感领域合作中多次违规,存在严重隐患。

正因如此,中国不是“全面拉黑”,而是区别对待,把他们列入不同清单:有的禁止涉及两用物项出口,有的则直接禁做进出口与新增投资。

这种“分层管理”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精准打击,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同时也给其他合规外企释放明确信号——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市场大门依旧敞开。

而这一点其实很关键,因为长期以来,美国喜欢制造一个舆论: “中国对外企不友好,动不动就限制”。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方这次的反制措施背后逻辑很清楚:不是针对美国整体企业,而是针对一小部分损害我国利益的个体公司。

这既体现了依法施策的理性,又展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

相比美方动辄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胡乱一刀切”,中国这种精准反制不仅更让人信服,也更能看出日趋成熟的战略定力。

那么,既然美国的喊话和中国的落地回应已经对上,双方接下来的关系究竟会走向哪里?

未来走向

要看未来,必须先看过去。

其实美国在经贸博弈上的很多手法,在特朗普时期已经轮番上演:从喊口号、加关税,到限制芯片出口,再到打压中国企业上市。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时声势浩大,但持续不了太久,因为伤敌一千,自损往往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打响“史上最高关税战”的场景。

关税税率一度拉到145%,但仅仅十天后,美国就不得不对手机、电脑等产品断然豁免,大量中国出口商品降到20%的税率。

这不是因为特朗普心慈手软,而是因为美国消费者、企业承受不了那样的成本,内部抵触压力远超预期。

换句话说,看似咄咄逼人,最终却只能自己先眨眼。

放到今天同样如此。

未来几个月,中美博弈的关键点大家都能看出来:关税还会打打停停,芯片与高科技领域依旧是焦点,能源和稀土等资源则是另一条主线。

而这些里面,中国握在手里的牌比美方宣称的“筹码”更有分量。

尤其是稀土,中国不仅是最大生产国,更是全球加工与供应链的核心参与者。

美国可以宣称“想卡你的发动机”,但一旦中国真的动用稀土供应手段,美方同样会痛得难以承受。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反制策略,从来不是一上来就“全开火”,而是讲究精准和节奏感,既让对方感到压力,又不把自己置于全面对抗的被动中。

更重要的是,当下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逻辑:“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如此一来,中方的底牌和美国的“底气”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更多是靠话术刺激盟友与舆论,而中国则依靠实实在在的政策工具与市场分量。

因此,中美关系未来的特征已经相对明确:

一方面不可避免还会有摩擦,尤其是在涉及科技、能源和地缘战略的领域;另一方面,两国又不得不保持对话,因为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没有让步空间。

换句话说,双方博弈的新常态可能就是——边打边谈,斗而不破。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中国商务部对六家美企采取措施》2025年9月26日

观察者网:《美财长:世界经济最大风险,就是99%高端芯片在台湾生产》2025年9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财经   财长   话音   中方   筹码   中国   通知   美国   美方   反制   关税   精准   发动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