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年前,俄国人把阿拉斯加给卖了。
这事儿放今天看,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亏的房地产交易,没有之一。720万美元,就卖了1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比现在咱们这儿一杯好点的咖啡都便宜。美国人拿到手之后,金矿、石油、天然气挖得盆满钵满,更别提那地方在今天,2025年的地缘战略位置有多重要了。
很多人一说起这事,总觉得是沙皇俄国当年穷疯了,打完克里米亚战争,国库空得能跑马,急着找钱花。这说法没错,但只说对了一半,而且是比较浅的那一半。 如果你真以为沙皇是因为缺钱,就把一块未来的宝地当破烂儿给处理了,那可就把这帮玩战略的“老狐狸”想得太简单了。
19世纪中叶的俄国,看起来牛气冲天。领土扩张到了巅峰,横跨欧亚,一只脚还伸进了北美。就像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的,“俄国历史是一部收集领土的历史”。他们在北美搞了个“俄美公司”,又是贩毛皮,又是建要塞,甚至都扩张到了加州附近,在旧金山北边建了个“罗斯要塞”。那架势,是要把整个北太平洋变成俄国的内湖。
但问题来了,摊子铺得太大,补给线拉得太长,真心累。阿拉斯加那地方,冰天雪地,除了毛皮和少量渔业,在当时看不到太多直接的经济价值。俄国在那儿的殖民者也就几百号人,面对着数量庞大的原住民,管理成本极高。更要命的是,它离俄国本土太远了,隔着白令海峡,交通基本靠船,一年里大半年都封冻。
与此同时,英国人,俄国的“老冤家”,正在全球范围内跟它掰手腕。从欧洲的近东,到中亚的崇山峻岭,再到太平洋,俩巨头处处碰。英国当时的海上力量,说白了就是“全球第一”,皇家海军想去哪就去哪。阿拉斯加这块地,孤悬海外,旁边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
1853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自己家门口都被英法联军打得灰头土脸,深刻领教了现代海军的厉害。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一旦跟英国再开战,阿拉斯加这块地,英国人想拿走,不比从口袋里掏个手绢难多少。 与其将来白白被抢走,不如现在找个下家卖了,换点实在的钱,还能做个顺水人情。
卖给谁呢?当时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接盘侠”,就是美国。美国当时正在搞“西进运动”,国力蒸蒸日上,而且跟俄国没什么历史恩怨,反而都对英国这个“世界警察”有点看不顺眼。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既能避免落入英国之手,又能拉拢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给自己增加一个潜在的朋友。何乐而不为?
但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还是低估了沙皇的棋局。卖掉阿拉斯加,不仅仅是甩掉一个包袱,更重要的是,为了集中所有力气,去啃一块更近、更肥、也更重要的“肉”。
这块“肉”,就是当时积贫积弱的晚清中国。
咱们现在提起俄国的远东,海参崴、伯力、库页岛……这些地方听着就像是他们自古以来的领土。但实际上,在19世纪中期以前,这些地方都还属于中国。俄国人对黑龙江流域的觊觎,那可真是由来已久,用马克思的话说,从阿列克塞沙皇到尼古拉沙皇,就没断过这念想。
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大清被英国按在地上摩擦,签了《南京条约》。这一下把俄国人给刺激到了。他们怕的不是中国,而是怕英国。他们担心英国的势力会顺着海岸线一路北上,渗透到中国北方,威胁到俄国在远东的利益。
从那个时候起,俄国高层的战略天平,开始悄悄地从美洲滑向了亚洲。
1841年,俄国就把加州的罗斯要塞卖给了美国人,开始从美洲南线收缩。紧接着,那个在美洲搞皮毛生意快搞不下去的“俄美公司”,突然接到了新任务——去“考察”黑龙江。这个公司,实际上就是沙俄政府的“白手套”,它的动向,就是国家战略的风向标。
真正把这件事推向高潮的,是一个叫穆拉维约夫的狠人。1847年,他被任命为东西伯利亚总督。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远东派”,他的战略思想非常清晰:美洲那块地是虚的,早晚保不住;亚洲这块地是实的,必须拿到手。 他甚至公开主张,把俄属美洲卖给美国,跟美国人搞好关系,联手对抗英国,然后集中力量在亚洲搞扩张,“即使不能占据整个远东,至少也要统治整个远东的海岸”。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里烧杀抢掠的时候,俄国人扮演了一个“调停人”的角色。他们一边假惺惺地帮你,一边拿着刀逼着你。1858年的《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一分钱没花,一枪没放,就从中国手里拿走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中,就包括一个至关重要的天然良港——海参崴。俄国人给它起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就是“统治东方”。
野心,赤裸裸地写在了名字上。
当海参崴的港口打下第一根桩子的时候,当俄国的双头鹰旗帜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空飘扬的时候,那片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在沙皇的全球战略大棋盘上,瞬间就从一个未来的金矿,变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一个必须尽快甩掉的累赘。
1866年12月,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恰科夫正式上奏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建议卖掉美洲殖民地。他的原话里有这么一句,非常关键:“俄国应把政府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黑龙江流域的属地”,因为它“能比美洲属地的北方海岸提供更多资源”。
沙皇大笔一挥:同意。
于是,就有了1867年那场看起来血亏的交易。俄国人卖掉了一个遥远且守不住的“潜在财富”,换来了真金白银和外交空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腾出手来,巩固和消化刚刚从中国割占的,更为重要的“现实领土”。
今天的北极。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北极航道正在成为现实。航运、资源、军事价值……一夜之间,北极从一个世界的尽头,变成了大国博弈的中心舞台。而阿拉斯加,正是美国伸入北极圈的一把尖刀。 它让美国成为一个北极国家,拥有了对北极航道巨大的影响力。
俄罗斯呢?他们正在疯狂地“重返北极”。这些年,他们在北极圈内重建了几十个苏联时期的军事基地,部署了最先进的S-400防空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组建了专门的北极作战旅。可以说,俄国把北极的“北大门”守得严严实实。
俄罗斯的北极军事基地群,和美军在阿拉斯加的基地群,隔着白令海峡遥遥相望,最近的地方只有几十公里。当年那个为了避免和英国直接冲突而卖掉的地方,如今成了和美国直接对峙的最前线。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当年那个拉拢的对象,成了今天最大的对手。
自从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彻底破裂,他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东方。无论是能源出口、贸易路线还是外交倚重,东方,特别是中国,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战略依托。
这与19世纪中叶的那次“向东看”,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
相似的是,都是在与西方激烈对抗的背景下,寻求东方的战略纵深。不同的是,160多年前,他们的“向东看”,是把孱弱的邻居当成猎物;而今天,他们的“向东看”,是把强大的邻居当成伙伴。 力量对比的惊天逆转,写尽了这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巨变。
偶尔,我们还会听到一些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叫嚣,说什么“阿拉斯加是我们的,应该收回来”。这种话,听听就好,更多是政治作秀。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旧账,从来没有真正被遗忘,它就像一根隐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今天的世界格局。
历史的长河太过波澜壮阔,当年的“最大化”,在百年之后回望,可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遗憾。但对于当时手握权柄的决策者来说,他们没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能在当下的牌局里,打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张牌。
而我们,作为后来的观察者,能做的,就是从这些故纸堆里,看懂那些超越时代的战略逻辑,看清大国博弈的冷酷本质,也看清,我们自己今天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方向。
毕竟,历史从不重复,但它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