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主权基金紧急撤离?美银砸盘、友邦清仓,全球金融股还能信吗


大家好,最近金融圈又出了件挺值得关注的大事儿,很多人可能没注意,但它背后的信号,不简单。

有一个大金主,一天时间砸出了31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股票。卖得干脆利落,连价都不要了,折价甩卖,晚上挂单,第二天早上出货,收钱走人。

谁干的?科威特投资局,KIA。听着不熟?那你得听清楚了,它是全球第五大主权财富基金,身价超过1万亿美元,是那种一出手就能掀动市场风向的大佬。

它不但卖掉了美银,还刚刚清仓了友邦保险,268亿港币,一次卖光。而且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周之内。

别说普通投资者了,就连市场都有点懵:这些中东大金主,怎么突然就开始“跑了”?

更关键的是,它不是一个人在跑。巴菲特也在撤,主权基金也在撤,这个时候你要不提高警觉,就太迟钝了。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看似安静、实则暗流汹涌的资本大撤退,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不是也该开始调整你的投资方向了?

一、科威特为什么突然出手?

整个事情的起点,是上周二市场的一条传言。

一开始没多少人当回事,直到交易数据一出来,市场才发现,事情不简单。

科威特投资局通过隔夜大宗交易,一口气把手里的美国银行股票给卖了,数额是多少?31亿美元,不是三千万,是三十一亿。

这可不是某个基金经理临时起意的小操作,而是实打实、提前安排、用“砸盘”方式清仓的大手笔。

你知道它卖得有多着急吗?这批股票的交易价格定在了每股47.95美元,而当天美银的正常收盘价是48.66美元,直接打了1.5%的折扣。

换句话说:能多拿的钱,KIA不要了,就为了“快点出货”。

你要知道,像KIA这种主权基金,它们的操作是非常克制的,一般不轻易搞大动作,更不会大幅打折出货——除非,它们真的想走。

有人可能会说,那这是不是美银自身出了什么幺蛾子?

我们先不下结论,先看看KIA的体量。

这家科威特投资局,是全球第五大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资金高达1.029万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中国央行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了。它们投的每一分钱,基本都经过一层一层评估、风险模型、资产配置方案才出手。

而且它不是来投机的。回头看历史你会发现,它买美银股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美林证券快撑不住了,科威特站出来,投了20亿美元救急,买了优先股。

那时候谁敢进场,谁就是英雄啊。可后来,这些优先股被转成了普通股,美银又收购了美林,KIA就成了美银的大股东之一,一持就是十六七年。

你说它现在为啥走?一部分人猜,是不是觉得美银涨不动了?或者对美国银行系统开始没信心了?

但如果只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它不至于这么着急,全市场“打折大甩卖”。关键是,它不是只卖美银,它还卖了友邦保险,而且那边卖得更狠——直接清仓,连一点都不留。

也就是说,科威特这次出手,不是“割肉一刀”,而是“换刀一整套”。

你可能还记得,巴菲特也持有美银股票吧?他当年在金融危机时也是“白骑士”,持股超过10%。结果今年,伯克希尔也开始撤了,持股比例降到了8.39%,连美银最大股东的位置都丢了,变成了先锋领航基金。

你细品一下,巴菲特撤,KIA也撤,这是偶然吗?

更诡异的是,两家都说“不回应市场投资问题”。这种时候越不说,市场越慌。

因为大资金的风向,一旦变了,是不会等散户慢慢反应的。

这就像大象想转身,必须提前两公里调头,没人会等它转完身才去追。你能看到的动作,其实都是它早就做好的计划。

那我们就得问一句:科威特投资局这一连串动作,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什么?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没看到的?

咱们就来说说,这些金融股,到底是不是快要“玩完”了。

二、时间回到2008年,那些金融白骑士如今也在退场

要搞懂科威特投资局这波突然撤资,咱们得先穿越一下,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那个时候的美国金融市场,是真出事了,不是股价跌10%、20%的事,是银行“明天能不能活下来”都说不准。雷曼兄弟直接破产,华尔街风声鹤唳,美林证券也站在了悬崖边上,快要崩了。

市场没人敢接盘,谁都怕出事。但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一群被称为“金融白骑士”的金主,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主角——科威特投资局。

当年它二话不说,掏出20亿美元注资美林,买的是优先股,说白了就是“我先拿利息,你们别倒”。

那笔钱很关键,等于是替美林续了一口气。后来,美国银行出手收购了美林,这才算保住了整条命。

而KIA投进去的那些优先股,也在之后陆续转换成了普通股,就这么一路拿到了现在。

16年过去了,这笔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算得上成功。不管股价是不是翻了几倍,光是撑过了那么多危机,拿到了那么多分红,早就回本了。

但现在,它把这份老“友情”给断了。

不是象征性减持一两成,是直接甩掉31亿美元的股份。这个行为,其实比新闻报道的还“重”。

因为一个在金融危机时候愿意当“白骑士”的机构,现在选择在“风平浪静”的时候退出——你觉得这正常吗?

更有意思的是,不止它在走,巴菲特也在走。

当年巴菲特是另一位金融危机救市英雄。2008年他投了高盛,投了美银,名声大震。他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很多人都信了他那一套价值投资。

但是,看看今年的操作:伯克希尔哈撒韦悄悄减持美银股票,持股比例从超过10%,降到现在的8.39%,已经不再是第一大股东了。

而且巴菲特不是只减美银,他之前也清了高盛、摩根大通、大部分银行股。这不是一家公司出问题,这是一个板块他都不想碰了。

更要命的是,他们不告诉你原因。巴菲特开股东大会也说得很模糊,说“有些风险我们看不清楚”,“不确定性太高”——听着像在说银行,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而科威特投资局,干脆一句“不对投资评论”。上周卖友邦的时候也是这句话,像极了在潜意识里说:“你别问,问就是不说。”

这两位金融危机的英雄,一个是全世界最会投资的人,一个是全球第五大的主权基金,现在一前一后,从美国银行的门口走了出去,谁都没回头。

你能说这是巧合吗?

我们普通人可能还觉得“银行很稳”,但他们已经“先知先觉”地开始跑路。

你想想,如果你是大机构,知道美联储要转向,知道利差红利吃完了,知道银行账上那堆商业地产贷款越来越难回收,你会怎么办?

你当然会提前走人。而且要“静悄悄地走”,不然一说出口,市场先崩。

现在KIA打折甩卖,巴菲特默默减持,不就是一种“悄悄跑、别吵醒别人”的经典战术?

很多人喜欢说“聪明钱的动向”,但等你看到新闻了,其实人家早就出场了,轮到你思考的时候,也许已经没人接你手里的盘了。

而且这次我们看得特别清楚:他们不仅不留恋曾经的救市功劳,连“友情票”都不要了。过去那种“持有十年、陪你走到底”的信仰,现在被现实打得粉碎。

不是他们变了,而是这个世界变了。

当年金融股是香饽饽,是低估值、高股息、稳定增长的代表。而现在呢?通胀高、利率高、成本高,风险暴露点又多,谁还敢压重仓?

这不是“踩错板块”,这是整个赛道塌了。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加息明明对银行是好事,为什么现在反而成了它们的枷锁?美银在这一轮加息周期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加息潮下的金融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两年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加息利好银行。”

利率升高,银行的贷款利差更大,利润空间更高。听起来合情合理,巴菲特当年买进美银,也是吃的这套逻辑。

可现实啪啪打脸。

从2022年美联储开始这轮“史上最猛加息潮”以来,美国六大银行里表现最差的是谁?就是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别看名字叫“美国银行”,感觉好像是美国的象征,其实它现在就是六大行里最拉胯的那一个。

从数据来看,自从加息开始,美银的投资回报率只有24%,而同行,像摩根大通、花旗、高盛,有的翻了近一倍。

问题来了,为什么加息没让它飞,反而成了绊脚石?

这就得从它的“资产结构”说起。

你要知道,银行的钱不是凭空来的,它拿储户的钱去放贷、去投资。这个过程中,它要考虑两个东西:收益和安全。

而美银在过去几年做了一个选择——它在利率还很低的时候,大量买了长期国债和MBS(房贷支持证券),锁住了一部分“稳定收益”。

当时这些资产看着稳啊,年化2%、3%,好过银行账户躺着。

可问题是,美联储后来突然一顿猛加息,把利率从0.25%直接干到5%以上,美银手里那一堆2%的国债,就成了烫手山芋。

因为在债券市场里,利率涨,债价就跌。美银一算,这部分资产的浮亏超过了1000亿美元。你没听错,一千亿!

虽然它没真卖,不影响账面利润,但市场看得清楚——这叫隐性损失。

投资人就怕这种“地雷”——看着银行表面平静,其实账上藏了一堆缩水资产。万一哪天要抛售,那就是一大口血。

更要命的是,美银的这堆债不是短期的,是长期的,基本上要十年才能慢慢回本。你说你是投资者,你还敢跟它耗十年吗?

而且别以为问题就这一个。美银的业务重仓普通居民住房贷款、商业地产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在高利率环境下,这些都是风险暴露点。

尤其是美国现在的商业地产市场,已经快撑不住了。

很多写字楼空着,租不出去,房东断贷违约,这些贷款一旦烂在账上,银行的压力就来了。

更别提信用卡利率也被抬到20%以上,很多中产开始拖欠账单。你可以说“银行不是赚利息的吗”,但当越来越多人还不上钱的时候,赚利息变成了收不回本金。

而美银在这几个方向上的暴露,恰好是最多的。

跟摩根大通比,人家更偏重投行业务、企业金融、财富管理,这些抗风险能力强;美银偏零售、偏居民端,一遇风吹草动就容易失血。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先减持的是美银,而不是摩根大通。

巴老爷子嘴上不说,但用脚投票。市场看得懂。

再看这两年市场情绪,每次美国公布CPI、就业数据,只要一有风吹草动,金融股的反应总是最剧烈的。涨得没它快,跌得比谁都猛。

因为大家都知道,银行是整个经济的血管,只要经济有问题,银行一定中招。而现在的美联储,一边嘴上说“通胀还没压住”,一边又说“不能再加息太猛”,前后矛盾,市场更没安全感。

大家其实都在等——等美联储哪天降息、等经济硬着陆、等银行系统出事。

而大资金不会等消息落地才跑。它们都是“预判市场的预判”,提前调头。

所以你看到科威特投资局提前砸盘,看到巴菲特默默减持,这些都不是冲动,而是布局。

再笼统一点说,加息的确让银行看起来利差更高,但它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尤其是“资产价格崩塌”和“信用风险爆雷”这两块,一旦炸出来,可能比2008年还狠。

说到底,银行业最怕的,不是没钱赚,而是信心断。

只要市场一旦不信银行,哪怕你账上还有千亿美金,也可能三天内挤兑见底。

这也是为啥KIA选择打折出货,它不是怕亏那1.5%,它是怕迟了一步,谁都不敢接。

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意识到,金融股的黄金年代,真的快走完了。

但这还没完,更大的信号在后面:因为科威特投资局卖的,不止是美国银行。它连亚洲保险巨头——友邦保险也清仓了。

四、友邦保险也被清仓,科威特投资局到底想干嘛?

讲完美银,咱们再看另一边的战场——香港。

就在上周五,又爆出一个劲爆消息:科威特投资局(KIA)清仓友邦保险,套现268亿港元。

听着像条简单的财经新闻,实际上,这是一次彻底脱钩式的撤退。

你想啊,友邦是啥公司?在香港市场上,它可不是小透明。金融股里排得上号的优等生,市值、品牌、基本面都不差,甚至还是很多机构资金眼中的“防御标的”。

但KIA说卖就卖,而且是一口气卖光,连一股都没留。

根据市场公开资料,这笔交易一共卖了3.94亿股,总金额268亿港币,折合人民币差不多250亿,可以说是比卖美银还“决绝”。

更诡异的是,它卖出的价格,也是打折的——每股68港币,比当天的收盘价低了将近6%!

也就是说,KIA在两个不同市场里——美股、港股,都在做一件事:不讲价,只求跑。

而且清仓友邦这事儿,一点都不临时。

我们查了下KIA在友邦的“持股史”,这才发现,这段关系也不是一两天的。

早在2010年友邦IPO的时候,KIA就是它的“基石投资者”之一。当时友邦上市价是19.68港元,KIA认购了整整3.94亿股,砸进去77.5亿港元,一拿就是14年。

注意这个数字:当初认购价格19块多,现在卖出价68块左右,这么一算,涨了3.5倍,看上去赚了很多。

但问题是——为啥不继续拿着?

友邦不是快倒了,也不是财报爆雷了,反而是业绩挺稳定、盈利也可观,未来也还有在东南亚扩张的计划。

而KIA却在这个时间点突然清仓,连个解释都没给,只丢下一句:“我们不对具体投资发表评论。”

是不是很熟悉?

对,就和卖美银那次说的一模一样。

你别小看这一句话,这是主权基金最典型的“提前跑路模板”——他们从来不预警,从来不解释,一旦有动静,说明内部已经开完无数轮会,早就定好了方向。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突发情绪”,他们是计划撤离。

再细想一下,这笔交易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一边是港股整体低迷,流动性差,很多人卖不出去;另一边,是KIA不惜折价、强行出货,迅速了结。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不想再耗在这个市场了,连仓位都懒得留一点给以后反弹。

还有一个细节更耐人寻味:KIA持股只有3.7%,低于5%的强制披露线,所以它可以“悄悄卖完”而不被市场第一时间发现。

直到交易完成之后,市场才后知后觉,发现原来它已经“溜走”。

讲真,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它们不是边走边喊“我要走了”,而是走完了才让你知道它不在了。

你想想,这是不是像极了资金撤离中国资产、港股市场的真实写照?

这些中东主权基金,当初是来“投资的”,但现在纷纷悄悄退场,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解释说明,有的只是账上的一串转账记录。

它们在对什么失望?

是对金融板块整体的未来失望?还是对市场结构性问题没信心?又或者,它们根本不打算继续长期持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资产”了?

这不禁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一个问题:中东的万亿主权资本,正在“重新下注”全球地图,它们不投金融,它们在投什么?

而这种大迁徙,我们普通人几乎无感。

我们天天看着股价、K线、波动几个点,却看不到,那些真正主导市场走向的“大象们”,早就调头离场,连尘土都带走了。

如果说2008年之后的十年,是主权基金们对金融股的“信仰下注”,那今天,或许就是这个信仰正式破碎的时刻。

讲到这,咱们不妨打开视野,从个股转向整体。

接下来的这章,我们得聊聊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些主权基金,集体调仓,是偶然吗?或者说,它们是不是在悄悄上演一场“资本逃逸计划”?

五、主权基金的集体调仓,是巧合还是资本逃逸?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科威特投资局连续两次大撤退,是不是只是单个机构的“个性操作”?也许他们只是赚够了,想见好就收,顺手减个仓?

但你要真这么想,那就太单纯了。

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在走。

我们把视角拉远一点,看看其他主权基金,最近也在干嘛。

你会发现,这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方向性转移。

比如说,新加坡的GIC。

这家也是响当当的主权基金,号称“全球最神秘的投资机器”。它最近两年的资产配置报告显示,已经在明显减少欧美银行和传统金融类资产的比重,转而加仓什么?——科技、医疗、新能源、AI、数据中心、物流资产,就差没把字写脸上了:我不碰旧金融了,我要投未来。

再比如阿布扎比的ADIA,还有卡塔尔投资局,这两位以前在欧美金融机构里也有不少投资,但现在动静也很小。最近一段时间,它们把注意力都转向了中东本地基建、AI初创、碳中和产业链这些新方向。

而最有代表性的,是沙特的PIF主权基金。

它现在连传统意义上的“基金”都不当了,直接变身成一个“国家级产业布局者”。花几十亿美元投资电竞、元宇宙、芯片,甚至干脆自己组建科技公司,还要搞清洁能源城市。

你能从它们的动作里感觉到一件事:资本,正在“重新下注未来”。

而传统金融板块,在这场下注里,明显是那个“被边缘化”的。

我们以为银行、保险是资产的“定海神针”,但主权基金不这么看。

它们有足够的视野和信息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变化,钱该放在哪,不该放在哪,它们比你我都清楚。

过去十年,低利率、金融宽松,银行靠息差赚钱、靠放贷吃红利,那是一场舒服的局。而现在,利率高了,成本重了,监管严了,违约率也飙上去了,银行不仅没赚头,还得担心哪天被爆仓。

更现实的是,年轻人已经不爱用银行了。

他们用科技支付、数字钱包、金融科技平台,早就把传统银行甩在身后了。银行慢、贵、体验差,不是没人知道,只是以前没得选。现在有新选择了,资本自然会调头。

主权基金懂这个逻辑。所以你看到,它们现在更喜欢投的是那种“科技含量高、资产轻、成长性猛”的赛道,比如AI模型、数据基础设施、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甚至是抗通胀的硬资产:清洁能源、锂矿、稀土、碳权。

那我们就得问一句:这些主权基金,是谁在告诉它们该这么调仓的?

答案是它们自己——因为它们的任务从来不是“短期赚快钱”,而是“为国家未来几十年配置资产”。

简单说,它们看的不是明年涨不涨,而是2030年之后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一个主权基金在这个时间点,还死抱着金融股不放,那才是失职。

所以你看得很清楚了吧?

科威特投资局卖掉美国银行,清仓友邦保险,不是随机事件。

它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整条资本链路的“战略转移”:从旧时代的“金融稳定逻辑”,转向新时代的“科技成长逻辑”。

它们不是跑路,而是换轨。

而这个换轨动作,你现在还能看得懂,将来就不一定赶得上了。

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跑在你前面了好几步。

当我们还在研究金融股值不值得抄底时,它们已经在准备布局下一个十年的基建、能源和AI。

所以千万别说这些大金主“冷血”、“不讲情义”——它们不是感情用事的人,它们只看得见趋势。

那回过头来,问题来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怎么看待这场迁徙?

这些主权基金撤出的板块,真的就再没机会了吗?还是说,我们应该换个姿势思考“安全资产”到底该是什么?

六、这场金融板块的迁徙,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前面五章,我们讲了很多“高处”的故事。

科威特投资局、巴菲特、主权基金,这些大佬们在金融市场里像鲸鱼一样游来游去,突然调头,整个水面都起了浪。

但说到底,他们再厉害,也不是我们。

我们也不是1万亿美元的主权基金,不可能说走就走,更不可能一夜砸盘几十亿,还没人敢问一句。

那这场资本迁徙,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跟你说,关系大了去了。

你有没有发现,过去这两年,炒股越来越难了。

你买科技,它高位震荡;你买银行,说是低估值,结果还一直跌;你买保险,说是高分红,但一年赚不到几个点。

你看着那些分析师天天在那儿画图讲逻辑,说“这个板块见底了”、“那个行业估值修复”,结果一买就套,一拿就亏。

不是你不行,是整个市场结构变了。

以前“抱大腿”的时代过去了。以前是“跟着机构买金融股就稳赚”,现在是“你买入的那一刻,机构已经在准备撤退”。

这时候你还拿着美银、友邦、平安、招行,天天盯着股价涨涨跌跌,那你等的不是回报,是收割。

那是不是说,金融股就不能碰了?也不是。

但你必须搞清楚,你买它,是为了什么?

如果你是为了短期涨幅,那我劝你趁早放弃幻想。现在的金融股,基本上是“高息股”+“波动源”。你不一定亏,但你要等得起,扛得住。

但如果你是为了稳定分红、资产配置、长期保值,那你得换个视角看:它不是让你一夜暴富的工具,而是你资产组合里的一块“砖”。

关键是,你要知道: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奖励迟钝的人了。

主权基金为啥提前跑?因为它们知道风向一旦变,最后走的人是没人接盘的。

你是不是也有过那种经历?

股票跌了一路,忍不住加仓,结果越加越套,最后只能躺平当股东;或者你买了银行理财、保险储蓄产品,以为“稳稳的幸福”,结果发现被通胀吃掉利息,实际收益是负的。

这不是运气问题,是你没看懂趋势在转弯。

金融行业现在的痛点,不是业绩不好,而是增长逻辑不再性感了。

它赚的还是那点钱,但市场不再为这点“稳稳的利润”给高估值了。反而是那些烧钱搞AI、搞算力的公司,就算没赚钱,也能冲上天。

这就是“认知错位”。

而你作为普通人,最怕的就是认知跟不上市场节奏。

机构开始调仓了,大资金开始切赛道了,甚至连主权基金都从金融板块撤出来投AI了,你还在问:“这个银行股能不能抄底?”

抄底不是不能抄,但你得看清楚,你抄的是什么——是机会,还是别人丢下的烫手山芋?

这不是叫你恐慌,而是叫你别盲信那些已经失效的逻辑。

过去十年,大家喜欢买银行股、保险股,是因为稳、是因为分红、是因为低估。但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稳不稳不取决于历史,而是取决于未来的确定性。

现在有些行业虽然贵、虽然波动大,但它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而金融板块,代表的是过去的秩序。

如果你还想靠着“过去的逻辑”走进“未来的市场”,那你可能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自我安慰。

当然,并不是说你现在就要卖光银行股、清空保险股,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说,你得重新评估——你的钱,是不是还放在了有希望的地方。

你的投资组合,是不是也要像主权基金那样,做一次“调仓”了?

我们做不到KIA那种砸31亿的豪气,也做不到巴菲特那样悄悄减持几千万股不被察觉。但我们可以学它们的思路:

看趋势、调仓位、走在别人前面,而不是被割在别人身后。

这才是普通人在大资本迁徙里,唯一能做的生存方式。

总之,资本的脚步不会说谎,但它从来不等人。

KIA在跑,巴菲特在跑,GIC也在调仓。

他们不吵、不解释、不留恋,但脚步非常坚定。

资本的选择不会无的放矢。

它们看到的,永远比你更远。

你可以不同意它们的判断,但你不能忽视它们的行动。

别再用“高股息”、“低估值”来安慰自己,市场永远只相信未来的方向,不为过去的荣耀买单。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

一种只看新闻标题,觉得风平浪静;另一种看懂背后的暗流,知道巨兽已经转身。

问题来了:你还在拿着那些被大资金抛弃的旧票子,等它哪天起飞;还是开始思考:我要不要也换个车站,提前上车下一趟列车?

这场迁徙,不会立刻翻天覆地,但它一定已经开始。你,是想跑在最前,还是等别人告诉你“都走完了”?

这是一次新周期的预热。你,准备好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财经   中东   友邦   主权   紧急   金融股   基金   全球   科威特   银行   市场   美国   资产   金融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