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中国快时尚巨头希音悄咪咪地进驻了巴黎百货老牌BHV,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抗议的、声援的各种声音交织。可法国乐天集团CEO塞德里克·杜福尔却一针见血地说了句让人不太舒服的话:这场风波只是个“战略烟雾弹”,真正该警惕的,是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模仿欧洲了。
这话说得不留情面,但问题是如果连“被抄袭”都没有了,那欧洲的“优越感”还能往哪摆?

过去十年,欧洲快时尚品牌一直引以为傲的是那种“设计感+流行趋势”的老本行。ZARA、H&M这些牌子熟门熟路,先设计、再投产、然后铺货全球门店。
听起来很专业,但问题是周期太长、库存太重,2023年H&M的库存成本已经吃掉了10%以上的利润。
希音完全不走这条老路,它直接选择让先小批量试水,100件起步,根据消费者反馈再决定是否加码,再搭上AI趋势分析,整个开发周期压缩到一周以内。这种“小单快反”的方式,直接把库存风险丢给了算法。

环保问题欧洲人吐槽得多,但是希音用了数码热转印技术,6年节水113万吨,比ZARA一年的用水量少三成,这是实打实地换技术。
到了2024年,希音在全球快时尚的市场份额已经冲到第三,线上访问量甩了H&M好几条街。欧洲媒体还在纠结它是不是“抄袭”,实际上人家已经换道跑远了。
很多人以为中国企业只擅长做低价产品,其实现在连“高端”这块阵地也开始洗牌了。

汽车就是典型,以前欧洲车是“高级感”的代名词,可现在新能源车风口一起来,比亚迪、小鹏、蔚来轮番上阵,硬是在欧洲市场闯出了名堂。
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在欧洲的销量涨了91%,虽然市场份额刚达 5.1%,但增长速度让人有点坐不住了。
比亚迪靠“刀片电池”技术,不但安全性高,成本也压得住。小鹏的自动驾驶系统是自己研发,靠的不只是便宜,更是真正的技术积累。尽管欧盟已经把关税加到35%以上,但是消费者投票用的是钱包。

除了车,高端消费品也开始悄悄“去欧洲模板化”,高梵羽绒服把中国非遗工艺和匈牙利白鹅绒结合,亮相巴黎时装周。ICICLE直接收购法国老牌Carven,自己玩起了中法融合风。
中国企业不抄了,欧洲人却不一定高兴,对欧洲人来说,这是有点凉了。
杜福尔那句“他们连抄我们都懒得抄了”,其实戳穿的是欧洲的深层焦虑,欧洲自己这套体系,越来越难吸引人了。

先看创新这个事,按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2015到2022年欧洲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比美国低了40%。资本回报率也差了4个点。这不是一时不振,是系统性“掉队”。
监管过严是个死结,拿人工智能来说,欧盟的监管框架出来后资本直接跑路。德国现在AI产品进口量比出口还多,说明创新不是“管”出来的,是“试”出来的,而欧洲试不起。
首先就是市场太分散了,有27个国家,295个交易场所,税收制度一国一套。资本很难像在美国或中国那样自由流动,科技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并且投资文化也偏保守,欧洲人储蓄率比美国高15%,但共同基金的费用却高了60%。这直接抑制了风险投资,年轻人创业连天使轮都找不到。
反观中国政策给力,市场够大并且资本敢投,新能源补贴不是空话,比亚迪背后有国有资本长期投入。
希音能成长得这么快,靠的是中国供应链的大规模试错,AI、新能源、绿色基建这些新赛道,中国已经成为了规则制定者。

欧洲今天的焦虑其实是对“失去被模仿资格”的焦虑,以前中国企业追着欧洲跑,每一步都踩着欧洲的节奏。现在中国自己设节奏,欧洲却还停留在过去的“标准感”里。
从希音到比亚迪、再到ICICLE,这些企业都是在重构,他们不比价格,而是用技术和文化打出新规则。欧洲如果还沉溺在“低价冲击”“不环保”这些老标签里,等于把真正的问题藏进了舒适区里。
如果一个体系连被模仿的价值都没有了,那就要想清楚到底是别人变快了,还是自己不动了。

欧洲要想重新拿回主导权,靠的是真正放下架子,对自己的体系来一次彻底体检。
否则,未来的技术标准、消费趋势、产业秩序都将由别人来写剧本,到那时候连上场的资格可能都难保。
信息来源:
法企高管:真正危险在于中国不再模仿,而是创新并超越我们
2025-11-11 08:29·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