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芯片大佬林水洋突然离世!他背后的国产芯片突围战有多难?

2024年夏,一条消息在芯片圈悄然炸开又迅速蔓延——芯洋科技创始人林水洋猝然离世,年仅34岁。

这个把公司从几人小作坊带向14亿估值的年轻人,前一天还在朋友圈发着芯片调试的实时进展,配文“再熬两晚就能出结果”,转天却永远停在了追逐技术的路上。

芯片行业从来不是轻松的赛道,拼技术、抢时间、扛压力,林水洋的离开,不光是一家企业的损失,更像一根刺,扎在了无数从业者心里:

那些埋在实验室的夜、跑遍供应链的路,到底要付出多少,才能撑起国产芯片的突围?

入行:从“追波形”到“做芯片

林水洋的芯片路,是从“蹲实验室看波形”就开始的。

他当年大学读电子工程专业的时候,别的同学们个个都嫌示波器上的波动枯燥,他却能对着屏幕盯一下午,琢磨怎么调整参数让信号更稳定。

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外资芯片厂做测试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进口芯片挑毛病:

哪款芯片在高温下会出错,哪款抗干扰能力差,他都记在厚厚的笔记本上,连细节到“某批次芯片在-20℃时响应延迟会增加0.3毫秒”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后来他跳槽到国内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第一次接触到“自主设计”。

当时团队在做一款工业级MCU芯片,连续三次流片都失败了,投入的钱烧了大半,团队里有人想放弃。

林水洋却抱着失败的芯片样品,泡在实验室里拆解分析,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发现是某个引脚的布局才导致信号被干扰到了。

解决问题那天,他抱着成功流片的芯片,在车间里坐了一晚上,手机里存着给团队发的消息:“咱们终于不用只测别人的芯片了。”

创业:啃下“车规芯”硬骨头

2020年,车规级芯片缺货成了行业难题,。

不少车企因为缺芯停线,甚至出现“一辆车等一颗芯片”的情况。

林水洋盯着新闻里的缺货消息,跟几个老同事拍了板:“咱们自己做车规级MCU芯片,不能总被别人卡脖子。”

创业初期的日子,真的是难到超出想象。

启动资金是他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积蓄还有在亲戚朋友那凑的钱,办公室租在旧写字楼的角落里,几个人挤在十几平米的房间里画芯片版图。

有次为了赶一个车企的样品订单,团队连续熬了48小时——林水洋负责核心算法调试,中间困得不行,就趴在桌上眯20分钟,醒了接着敲代码。

样品送出去那天,他开车送完货,直接在客户公司楼下的车里睡着了,直到保安敲窗户才醒过来。

车规芯片的测试更是“过五关斩六将”。

车企要求芯片能在-40℃到125℃的环境下照样能稳定工作,不仅如此,还要过连续的1000小时的可靠性测试。

有一次高低温测试到第800小时,芯片突然出现数据偏差,林水洋带着团队连夜排查,最后发现是封装材料的问题。

他亲自跑到江苏的封装厂,守在生产线旁盯着改进,直到新样品测试通过,才敢跟车企回复“没问题了”。

估值14亿:不是虚胖是实干

2023年,芯洋科技完成A轮融资,估值直接冲到14亿。

有人说“芯片行业泡沫大”,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个估值不是吹出来的。

当时他们的车规级MCU芯片已经通过了两家新势力车企的验证,签下了为期三年的供货协议,光是这部分订单,就足够支撑公司未来两年的营收。

投资方看中的,更是林水洋团队的“硬核能力”。

之前国内很多同类芯片在“电磁兼容性测试”里总栽跟头,而芯洋的芯片一次就通过了,还比行业标准多扛住了10%的干扰强度。

有次行业展会上,有国外厂商过来问“你们的芯片用了什么专利技术”,林水洋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每个细节都抠到极致”。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周都要去晶圆厂盯产能,怕耽误客户交货,有时候晶圆厂排期紧,他就拿着订单跟厂长沟通,甚至帮着协调其他客户的排期,就为了能多争取几个生产批次。

陨落:藏在光环下的疲惫

林水洋的离开,让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芯片大佬”光环下的疲惫。

他的朋友圈里,一半是芯片调试的照片,一半是各地供应链工厂的定位:今天在上海晶圆厂,明天去深圳封装厂,后天又要飞到重庆跟车企对接。

有次团队成员劝他“休两天假吧”,他却说“现在是国产芯片突围的关键期,咱们慢一步,别人就多抢一步市场”。

去世前一周,他的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在苏州跟晶圆厂谈产能,周二回公司开产品评审会,周三飞深圳见客户,周四又赶去上海参加行业论坛。

论坛上,他还在讲“国产芯片要沉下心做技术,不能只追热点”,结束后被几个客户围着聊到晚上十点,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是当天深夜发的实验室照片,配文“再优化一下功耗,就能批量生产了”。

后来大家整理他的办公桌上,发现除了芯片设计图和订单文件,还有一沓没拆封的褪黑素,抽屉里还放着胃药:

原来他早就有失眠和胃痛的毛病,却从来没跟团队提过,总说“扛一扛就过去了”。

回响: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

林水洋走后,芯洋科技的团队暂时由CTO牵头,继续推进之前的项目。

有客户主动发来消息“我们等你们的芯片,不着急”,还有同行企业送来技术资料,说“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在芯片圈的悼念里,有人说“他是少有的愿意沉下心做硬核技术的年轻人”,还有人说“他让我们看到,国产芯片不是只能做中低端,也能在车规这种高端领域站稳脚”。

更让人深思的,是他背后无数个“芯片人”的处境。

现在芯片行业里,30多岁的创始人、工程师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跟林水洋一样,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很少有时间陪家人,甚至连体检都没时间去。

有位同行在朋友圈写“以前总觉得‘过劳’离自己很远,直到林水洋走了才明白,我们拼技术、拼市场,更要拼身体,不然再厉害的技术,也没人能扛着走下去”。

林水洋没能看到自己的芯片大规模装车的那天,也没能看到国产芯片真正突围的时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家估值14亿的公司,更是一种“较真到底”的劲头:

做芯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人愿意熬、愿意拼,愿意把青春和心血都投进去。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国产芯片的路很难走,但走一步就近一步”,而他走的每一步,都成了后来者的铺路石。#头条深一度#

本文作者 | 木易蜜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科技   大佬   芯片   林水洋   团队   客户   测试   行业   样品   小时   技术   订单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