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时分,68岁的王大妈下楼遛弯时,拎着满瓶自制养生茶,神采奕奕地跟邻居们炫耀:“我每天喝自己泡的保健茶,养肾护身体,比自来水强多了!”
可没过几个月,王大妈却觉得浑身乏力,夜尿频多,还隐隐有肿胀感。“是不是年龄大了肾就不行了?”她疑惑地问邻居,不料有位医生邻居一听直摇头:“你肯定喝错水了!”

真的是水喝错了就会伤肾吗?喝水还能喝出尿毒症?很多中老年朋友都觉得,多喝养生茶、饮料水能保健康,甚至有人觉得喝点酒精饮料没啥大碍。但你是否知道,有些看似无害的水,常喝下肚,却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肾脏?
“肾脏疾病患者逐年增加,环境、饮食和喝水习惯都有关。”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以专业身份提醒:水质与饮食结构已经成为影响肾脏健康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许多病人确诊时已接近尿毒症。原理其实不难理解:肾脏就像一台高效“过滤器”,每天都要把体内的废物通过尿液排出。过量或不正确摄入某些饮品,会增加肾脏负担,加剧过滤压力。
而市面上一些“口感好”的饮料,隐藏着高糖分、高矿物离子或潜在毒素,经年累月摄入,肾脏排毒能力逐渐下降。
如果再加上喝水习惯不良、夜间大量喝水或饮料,细胞外液水平波动较大,肾小球和肾小管长期超负荷,极易诱发慢性损伤,甚至导致尿毒症(即肾功能衰竭的最后阶段)的出现。
哈佛大学2022年流行病学研究也有证据:不健康饮水方式使肾病发病风险上升约28.6%。世界肾脏日权威建议,健康饮水等同于肾脏的“软护盾”。那么,哪些水最该警惕?

功能饮品、饮料水:隐形负担最多。果汁、奶茶、碳酸饮料等功能性饮品,里面含有高糖分和添加剂。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男性每日糖分摄入应低于50克,但一瓶普通奶茶糖分高达30-45克,长期大量饮用容易诱发代谢紊乱、肥胖及慢性肾损伤。肾脏过度代谢糖分,容易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压力增加14.2%~23.1%。
很多人认为换果汁比饮料健康,但市面果汁同样含有大量糖分和添加色素,对肾脏也是负担,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基础的人群,肾病风险进一步加剧。
自泡药酒、保健酒:小心加速肾损伤。有些人喜欢自制“泡药酒”,取“强身健肾”之意。

摄入过量,除了可能引入重金属和有害杂质外,酒精本身是肾脏头号天敌。据《中国肾脏病年报》(2023),每周饮酒超过200ml的人,肾功能受损风险增至普通人的1.6倍。长期小酌也可能引起肾血流减少、中毒性肾炎。尤其中老年男性,“有点酒量”也别逞能,肾脏未必比别人结实。
保温杯泡茶(特别是浓茶、重金属茶):危险被悄悄忽略。你以为泡点茶养生?其实保温杯浸泡时间过长,茶多酚过量释放,容易加重肾脏代谢压力,甚至导致草酸结晶进入肾脏,诱发肾结石。
更关键的是,部分低价茶叶可能混入重金属污染物,日积月累进入体内,由肾脏代谢排出,时间一长就容易“堵管道”。有研究显示,肾结石患者茶叶摄入量普遍高于正常人群1.5倍以上。

日常茶水尚需节制,更别说浓茶。
不少人一味追求“水要喝够”,却忽略了饮水科学原则。肾脏专家建议:
首选温白开水。纯净无杂质,对肾脏压力最小;保持日均1500—2000ml摄入量,因季节和运动可适当微调。
限制含糖饮品。如果难以完全戒断,建议每日饮料总量控制在1小杯(约250ml)以内,偶尔为之不过量。
不要用保健酒或药酒代替水分补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中老年人等人群,建议“能不饮就不饮”。
泡茶要清淡、缩短浸泡时间。一杯水一小撮茶叶,3-5分钟即可,尽量不用保温杯长时间浸泡;选择正规品牌、避免选购来历不明的散茶。

三餐之间规律补水,每次小口慢饮,避免暴饮,更不建议临睡大量饮水,以免夜间加重肾负担。
如发现夜尿增多、浮肿、食欲减退等早期肾损伤信号,及时就医,切忌自我判断延误。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肾脏病年报(2023)》
《中华医学会全面肾脏病管理指南(2022年修订版)》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饮水健康研究进展(2022)》
《世界卫生组织每日饮水建议及人体代谢研究》
《慢性肾脏病防治蓝皮书(2022)》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