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激光及光子产业“卡位战”正在悄然打响。
近期,四川绵阳、吉林长春、江苏苏州三地相继发布重大激光及光子产业规划与战略布局:绵阳“光子科创城”正式启动建设,剑指2030年500亿元产业规模;长春光电信息产业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领域,预计年内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而苏州光子产业规模已超3900亿元,2025年产业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直指全球影响力产业“新高地”。
三座城市依托各自科研禀赋与政策红利,在技术攻关、产业链整合、生态构建赛道上展开竞逐,共同推动中国激光产业向更高能级跃升。
绵阳
“光子科创城”剑指五百亿蓝图
2025年9月25日,在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上,绵阳正式启动“光子科创城”,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这座规划“一区两园”的产业高地,锚定激光与太赫兹、微波、粒子束等技术应用,计划2030年形成500亿元规模。绵阳的底气源于深厚的国防科技背景——作为高能激光技术的发源地,这里拥有中物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并构建从半导体激光芯片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当天大会上发布的1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达35.3亿元,涵盖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激光器件检测等关键环节。尤为亮眼的是"UniFuse随机光场整形匀化技术"等前沿成果,解决了高反射率金属3D打印等行业痛点。
而游仙区作为绵阳激光产业的核心承载地,已入驻24家激光企业。随着首期厂房满载运营,游仙区计划年内启动50万平方米新厂房建设。
这座西部科技城正以光为剑,向激光产业第三极的目标稳步迈进。
长春
千亿光电集群激活老工业基地新动能
在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长春,一场光电产业的振兴大幕也正在徐徐拉开。
2025年6月13日,历时4天的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Light国际会议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本届光博会聚焦光电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产品,吸引了6大光电产业集群、15个产业方向、7个国家的850家光电信息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8.6万平方米。
短短4天的展会上,一道道创新发展的“光”,展示着新质生产力正不断向深发展。本届展会,已陆续签约光电信息产业合作项目78个,投资金额达229.3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的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2025年将跨越1000亿元大关。
值得一的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长春的光电产业注入持续动力。依托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长春汇聚了10名两院院士、150名博士生导师和3000余名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并且,长春还成立的“一会三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有效促进了创新要素流动。此外,长春市财政每年投入逾6亿元支持产业发展,为企业搭建了精准的政策支撑体系。
2025年长春光电博览会期间,长春方面还发布的《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提出以 “六大产业集群”为骨架、“双千目标”为支点,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领域,明确到2025年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企业达1000户以上的发展目标。
长春,这座曾熔制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如今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驱动,重塑其在光电领域的主导地位。凭借70余年光学玻璃制造底蕴,长春将光电信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位置,推动产业规模向千亿元级冲刺。
苏州
龙头集聚打造全球光子产业高地
2025年6月18日,华工科技智能制造华东总部基地在苏州高新区投产,标志着这家激光装备巨头加码长三角布局。同日,立华智维增材制造项目同步启动,聚焦金属3D打印产业化。
苏州的“磁场效应”不止于此——此前,族半导体、华日激光等企业年内相继落户,苏州也形成了从材料、器件到装备的光子产业完整闭环。
事实上,这些项目的落地,印证了苏州在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统计数据显示,苏州高新区作为光子产业核心基地,已集聚华工科技、大族激光等320余家企业,形成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全产业链,2024年,苏州光子产业规模达3900亿元。
2025年7月,中国(苏州)硅基光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州启动,聚焦硅光集成、CPO共封装光学等核心技术,构建“产学研用金”创新平台。同期成立的硅光创新与产业联盟,汇聚50家上下游企业及高校,发布60余项技术需求,覆盖光芯片、激光焊接等领域,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这进一步强化了苏州在光芯片等“卡脖子”领域的攻关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通过“六个一”计划,建设太湖光子中心、光子产业园等高能级平台,规划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竞合共进
激光产业发展“多点开花”
分析认为,绵阳、长春、苏州等三地在激光及光子产业上的竞逐,既非简单重复,亦非零和博弈,而是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形成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例如,绵阳强在国防科技与大科学装置,长春胜在科研底蕴与人才厚度,苏州优在市场机制与产业生态。三者共同勾勒出中国激光产业“多极支撑、协同跃升”的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协同机制正在强化。西南激光产业发展联盟、长春“一会三联盟”、苏州硅光联盟等平台,正打破地域壁垒,促进技术、资本、人才跨区域流动。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于激光及光子产业的战略定位日益清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激光与光子技术将在高端制造、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与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深度交叉,催生新的增长点。
可以预见,随着各地政策持续加码、龙头企业加速布局、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中国激光产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形成多个千亿级集群,并在全球光子经济版图中占据核心地位。
来源:激光制造网 编辑:十一郎
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转载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6年4月15-17日在苏州举办的第八届涡轮技术大会暨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展以及激光在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的应用大会(4月16日)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