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家居、养老陪护甚至工业巡检的场景中,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生活,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工作“搭子”。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AI变革中,三大运营商积极入局,开启了“造机器人”的跨界之旅。
从卖套餐到卖算力,再到卖AI大模型,电信运营商早已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只会摆摊卖卡的通信巨头了。
从2024年推出首款自研人形机器人“凤起”,到2025年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再到喊出“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运营商”的目标,中国移动在机器人赛道上的野心可不小。
这家通信行业的NO.1,真能让人手一台“AI伙计”的愿景照进现实吗?
中国移动的跨界并非突发奇想。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具身智能首次被列为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移动的入局既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其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2025年初成立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加上上个月刚牵头成立的“具身智能产业联盟”,也意味着移动在机器人赛道的野心不止于造硬件,其目标是构建“网络+算力+AI+机器人”的闭环生态。
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移动已推出“AI CAR服务体系”,通过“AI+新连接”“AI+新算力”“AI+新数据”“AI+新场景”“AI+新安全”五个关键领域,全方位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目前,中国移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在构建“模-数-体”的具身智能关键技术框架,聚焦大脑技术、虚实融合训练场、一脑多体三大核心领域,目标是分阶段让机器人实现从“能走”到“能思”再到“能干活”的跨越。
中国移动的底气源于其强大的资源禀赋。一是手握“网络+算力+数据”三大王牌,作为全球首个营收突破万亿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已开通基站总规模超686万个,覆盖超10亿移动业务客户,充足的现金流是移动入局AI赛道的最大底气。
在算力方面,移动打造全国首个整合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量算的“四算合一”调度平台,能调用全国1/6的算力规模,可支持每天上亿次的算力调用,且平台已并网21家智算中心、3家国家级超算中心和3家量子计算中心。
在数据领域,中国移动服务超10亿个人用户和超3亿宽带用户,积累了海量的家庭场景数据。通过智能音箱、家庭网关等终端设备,已构建起覆盖安防、健康、娱乐的家庭物联网生态。
这些数据可被用于训练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模型,例如让四足机器人识别不同家居环境中的障碍物,能够进行精确、高效、灵活的家务操作,有助于后续让家庭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二是不断进化的技术能力。中国移动正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其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以机器人大脑为核心,重点攻关通用VLA具身智能大模型,将分阶段推出“能走-能思-能干活”的多形态“灵犀机器人”产品,像是陪伴机器人、双足/四足机器人、轮臂机器人等都将安排上。
三是国家政策支持和“产业共生”。作为“央企AI国家队”,中国移动深度参与国资委“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牵头成立“具身智能产业联盟”,汇聚了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测试机构等,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生”,中国移动的机器人事业,未来有望越做越大。
这场跨界之战,本质上是对“智能社会基础设施”的提前卡位。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不仅拥有连接千万家庭的网络管道,更在构建承载智能体的“数字神经系统”。
当算力、数据、场景形成闭环,当技术研发与生态共建形成合力,“人手一台AI伙计”的未来,或许就不远了。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