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开学,暑假余额接近清零,一起蒸发掉的还有很多家长的钱包余额。
有人调侃:过去两个月,家长不是在带娃,就是在花钱的路上;不带孩子出门对不起孩子,带孩子出门对不起自己;白天三十七八度,家长拎着水和相机,走在永远没有尽头的景区甬道,又热又累又费精神还费钱……我们不禁想问:“你们这是出去旅游,还是花钱买罪受?”
换个赛道,如果说亲子旅行尚能收获风景,那么,补课、研学更像是赤裸裸的“军备竞赛”。培训班、夏令营、兴趣班轮番登场,费用从几百几千到几万不等。为啥要报班?其实,有的家长只是出于从众心理,或不甘于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简单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怎能落下?”
殊不知,金钱堆砌的“精英童年”暗藏焦虑陷阱。高价项目往往承载过多功利期待,反而挤压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心理学家指出,过度结构化的活动可能抑制创造力发展。童年的快乐并非源自消费额度,而是自主感知世界的过程。须知,童年的底色是玩耍,不是“比学赶超”竞赛;成长的刻度是笑声,不是信用卡账单的厚度。
笔者小时候的暑假是去乡下,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粘知了,下河抓鱼、游泳,或者去西瓜田看守西瓜;晚上,躺在竹床上、摇着蒲扇,听外公说从前,仰望星辰大海。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正的快乐童年都藏在那些“不花钱”的时光里。家长们与其在账单上追逐“别人家的孩子”,不如陪孩子把日子过成诗。即便没有乡野间的田园牧歌,城市中,晚饭后的亲子故事、周末公园的追蝴蝶、雨天阳台的折纸船,甚至陪孩子蹲在口袋花园看蚂蚁,躺在空调房里细数云卷云舒,相信未来也会沉淀为孩子记忆里最温暖的光。
童年只有一次,不是消费项目,而是生命体验;父母不是付款机,而是陪伴者。暑假的快乐,金钱买不到,但用心陪伴可以。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