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闻叔!10月29日星巴克有两大消息:2025财年中国区连增4季,还在卖中国业务股权,博裕资本击败凯雷成潜在买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博裕资本为啥要“逆势”下场,花大价钱竞逐星巴克中国的股权?而星巴克中国又到底手握怎样的“硬家底”,能让资本如此眼馋?

博裕竞逐控股权,谈判进入细节阶段
10月29日,星巴克2025财年及第四财季业绩报告正式对外披露,而就在这份报告公布的同一天,另一则关于星巴克中国的消息也同步引发行业关注,其中国业务的股权出售已进入最终谈判阶段。
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在此次股权竞逐中,博裕资本已经从凯雷等多家实力机构中突围,成为收购星巴克中国控股股份的“最潜在买家”,目前双方正就交易细节进行最终敲定。
不过截至目前,星巴克官方尚未对这一消息作出确认。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连锁咖啡行业的整体经营压力并不小:原材料成本上涨、门店租金与人力成本高企,不少品牌都在“降本增效”上绞尽脑汁。
博裕资本作为聚焦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资深私募,在投资决策上向来以“精准”著称,此次选择竞逐星巴克中国股权,显然不是盲目跟风。
要搞懂它的决策逻辑,我们必须先拆解星巴克中国那份业绩报告里的核心数据,毕竟资本的选择,从来都离不开“价值”二字。


连续4季增长,中国成“盈利王牌”
星巴克中国之所以能吸引博裕资本的目光,最核心的底气就来自“持续增长+稳定盈利”的双重表现,这两组数据在业绩报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实现营收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
进入第四财季,这一增长势头还在延续,当季营收达8.316亿美元,同比增幅进一步提升至6%,至此星巴克中国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增长”,这样的增长稳定性在当下的连锁赛道中并不常见。

除了持续的增长态势,星巴克中国的盈利能力更是其“吸金”的关键。
财报中虽未直接披露中国市场的独立营业利润率,但字里行间都在凸显这一市场的“盈利含金量”。
对比行业现状就能明白这一数据的分量:当前线下连锁门店普遍面临盈利压力,以本土咖啡品牌为例,多数品牌的单店利润率仅维持在5%-8%。

即便是运营成熟的头部快餐品牌,其门店利润率也很难稳定突破10%。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星巴克中国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门店经营利润率,足以说明其在成本控制、客流转化、客单价提升等方面的运营能力,而这样的“盈利王牌”,自然会成为资本眼中的“优质资产”。


博裕有资源,星巴克不想“全放手”
博裕资本能击败凯雷等强劲对手,并非仅因资金实力,更关键的是其手中握有星巴克中国现阶段最需要的“本土化资源”,这正是双方能够形成“战略契合”的核心。
作为聚焦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博裕资本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00亿美元,且在消费、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布局极为深厚。
其已投项目中,既有阿里、美团、小红书这类深谙中国本土用户需求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宁德时代这样在供应链管理上具备核心优势的硬科技企业。

更重要的是,博裕在消费连锁领域有着成熟的资源整合经验,之前其投资的某连锁茶饮品牌,就通过博裕搭建的供应链体系,将原料采购成本降低了15%左右,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门店点单流程,使单店的点单效率提升了近20%。
对星巴克中国而言,这些资源恰好能弥补其现阶段的“本土化短板”,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如何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门店运营效率,这些都是星巴克中国需要突破的方向。
而星巴克自身的战略也很清晰:它并非要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实现“合作共赢”。

星巴克CEO倪睿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预计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整体价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一估值并非单纯指向股权交易金额,而是涵盖了潜在合作伙伴的前期投资、星巴克自身保留的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可持续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
从这一表述不难看出,星巴克的算盘是“既不放弃中国市场的长期收益,又能借助本土资本的资源强化竞争力”,毕竟中国市场已是其全球业务中的“盈利支柱”,这样的战略选择显然更符合长期利益。


跨国品牌的“本土化新玩法”
这场潜在的股权交易,对星巴克和博裕资本而言是“双向奔赴”,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更像是跨国品牌在华“本土化升级”的典型样本。
从星巴克中国的发展根基来看,其核心运营主体,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早在2005年3月便已成立,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为刘文娟,注册资本700万美元,由星巴克亚太投资控股二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近20年的本土化运营中,这家公司始终主导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扩张、产品研发与供应链搭建:从最初的核心城市布局,到后来下沉至三四线市场。

从经典咖啡产品,到推出茶咖、限定饮品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这些积累不仅让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也为此次股权调整提供了稳定的“基本盘”。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合作若能落地,未来或许能看到更贴合中国口味的星巴克新品,也可能体验到更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而对关注商业动态的人来说,这一案例更具启示意义,当跨国品牌的全球业务面临“利润承压”时,中国市场的“增长、盈利”双优势,再叠加本土资本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催生出更灵活的“本土化玩法”。

这不再是单纯的“品牌输出”,而是“本土资源+全球品牌”的深度融合。
让我们来回头最开始的问题,博裕为啥抢着买星巴克中国?答案其实很清晰:既因为星巴克中国有“连续4季度增长+两位数利润率”的业绩数据打底,是实打实的“优质资产”。
也因为博裕能通过此次合作,将自身的本土化资源与星巴克的品牌优势结合,实现“1+1>2”的效果。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起潜在的交易也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国市场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靠“规模”堆砌,而是靠“持续增长的能力”与“稳定盈利的底气”支撑,而这样的市场,永远会是优质资本与品牌的“必争之地”。

信息来源:财经网:股权出售倒计时,星巴克中国交出最新成绩单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星巴克中国2025全财年业绩报告:收入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
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收入31.05亿美元,门店达8011家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