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超”明明是第一个模仿苏超的,然而这些日子以来,豫超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即使是蹭热度的自媒体也不再关注豫超情况。赣超开始的时间晚于豫超,然而赣超比赛关注度特别高。
“豫超“和“赣超”在模仿“苏超”模式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本文试着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群众参与度。苏超是上上下下都在参与,热情很高大家都在玩梗,大家都很开心。
豫超未能像苏超一样将足球与地方文化结合,导致观众冷漠,甚至出现“门可罗雀”的局面。
其次赛制设计与执行混乱。豫超被证实并非真实存在的赛事,而是民间商业赛事“黄冠联赛”的误传,仅仅只是一个俱乐部的比赛,“黄冠联赛”硬蹭苏超,民众了解到真相后难以接受。而苏超由省级足协统一组织,规则清晰,官方背书明确。豫超对“业余性”定义不清,可能引入半职业球员,削弱了比赛的纯粹性,而赣超明确禁止2024-2025赛季职业球员参赛,确保赛事的业余属性。
最后是经济与文化适配性不足。河南文化更偏向传统务实,缺乏江苏“城市竞争”式的地域文化张力。豫超未能利用河南的城市间历史渊源(如开封与洛阳的竞争)制造话题,而苏超通过南京、苏州、南通等城市的“散装”文化差异激发了观众热情。
另外舆论与信任危机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不实宣传误导公众:豫超被错误宣传为“省足协指导赛事”,甚至虚构“1小时领导讲话”,导致公众对河南足球的负面印象。而赣超从一开始就由官方明确命名并规范运营,避免了类似问题。
务实高效的组织与执行
简化流程,贴近民众:赣超借鉴苏超的“去官僚化”风格,开幕式简短高效,领导仅以观众身份参与,避免干扰比赛氛围。
严格规则保障公平:明确禁止职业球员参赛,确保赛事的业余性和草根属性,吸引本地球迷参与。
赛制创新与灵活性
南北分区+双循环赛制:赣超采用主客场双循环(共22轮),比分苏超单循环(13轮)增加比赛场次,提升联赛密度和悬念感。同时通过南北分区制造地域对抗,增强球迷归属感。
数据驱动的运营:赣超通过直播平台精准分析球迷关注度(如赣州对阵萍乡的比赛受热捧),针对性优化后续赛程和宣传。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足球+文旅”模式落地:赣超通过城市联赛带动地方文旅消费(如赣州主场吸引3.6万人观赛),与苏超的“足球经济”模式一脉相承。
利用江西地域特色:江西城市间虽无江苏的“散装文化”,但通过“南北分区”制造新的话题性,同时借助赣州、南昌等城市的经济基础支撑赛事运营。
官方背书与公众信任
规范命名与官方认证:“赣超”全称为“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名称中包含“超级”二字且获官方认可,避免了豫超的“伪赛事”争议。
透明化管理:赣超从筹备到执行全程公开,如赛程、积分规则、球员名单等均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增强公众信任。
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
资源倾斜与安全保障:赣州市在主场赛事中动用公安、交警、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展现了地方政府对足球的重视。
长期规划意识:江西将赣超定位为“省际联赛的试验田”,目标是通过城市联赛逐步升级为全国性赛事,而非短期炒作。
维度 | 豫超失败原因 | 赣超成功经验 |
执行效率 | 观众体验差 | 去官僚化,简化流程,领导以观众身份参与 |
赛制设计 | 规则模糊,赛事真实性存疑 | 赛制明确,南北分区+双循环,增加比赛悬念 |
文化适配性 | 未结合河南城市文化,缺乏话题性 | 利用江西城市竞争制造新话题,融入“足球+文旅”模式 |
公众信任 | 不实宣传导致公众对赛事和河南足球的负面印象 | 规范命名与透明化运营,增强公众信任 |
地方政府态度 | 缺乏长期规划,仅短期尝试 | 将赣超定位为“省际联赛试验田”,目标明确,资源投入充足 |
因地制宜:苏超的成功依赖江苏独特的“城市竞争”文化和经济实力,其他省份需结合自身特点(如江西的“南北分区”、河南的“残健融合”)设计差异化模式。
注重细节:从开幕式到赛程安排,需贴近民众需求(如避免冗长仪式、提升观赛体验)。
长期规划:将城市联赛视为系统性工程,而非短期运动,配套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
避免形式主义:地方政府需以“服务赛事”而非“主导赛事”的角色参与,真正激发民间足球热情。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