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与日本的纠葛,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翻开近代史,那是一段让人心口发堵的记忆,每一次回望,都像在触摸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我们总是一退再退,一忍再忍,最致命的是,我们似乎从未想过要彻底终结这个对手的军事野心。整个民族都沉浸在一种与世无争的和平幻想里。
1894年那个夏天,朝鲜东学党起事,清军依例入朝。日本人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们火速出兵,更在丰岛海面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的序幕就这样被悍然拉开。我们不知道的是,日本早在1887年就制定了《征讨清国策》,连占领北京后的日军司令部都计划设在故宫。我们这边呢?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主炮因缺乏保养而锈迹斑斑,部分炮弹里填充的竟是沙土煤灰,而慈禧太后正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黄海之上,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在弹药用尽后,毅然开足马力撞向日军主力舰“吉野”号,最终与全舰二百余名官兵一同沉入大海,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撞沉吉野”。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败局,最终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下,台湾、澎湖被割走,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日本还获得了在中国设厂的特权。
历史的剧本惊人地相似。1931年9月18日夜,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小段路轨被关东军自己炸毁,他们却反咬一口,当晚猛攻沈阳北大营。当时东北军在关外有近十九万大军,装备精良的东北军飞机、大炮一应俱全。关东军正规军才一万多人。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张学良下令“绝对不抵抗”,士兵们被要求把枪锁进库房,挺着死。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在零下四十度的长白山密林中,孤身一人与日军周旋数日,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种忍让换来了和平吗?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的日军又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要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便直接炮轰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吉星文团,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用血肉之躯捍卫了军人的尊严。此前,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日本已控制河北、察哈尔部分地区,华北驻屯军从一千七百多人扩编到五千七百多人,北平周围的演习从未停止,甚至把宛平城当作假想攻击目标。全面侵华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我们这边却还在内耗,初期抵抗异常艰难,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回望这三场国耻,我们总想“息事宁人”,对野心家讲和平,无异于与虎谋皮。我们看看历史是怎么教的。唐代白江口之战,唐军的明光铠让日军的刀箭无功而返,锋利的横刀能一刀劈断对方兵器,装备的代差让日军数百年不敢再窥伺中原。明代万历朝鲜之役,面对丰臣秀吉的二十八万大军,明朝十六万援军带着佛郎机炮、虎蹲炮等新式火器,平壤之战两小时就收复城池。虽然耗费了巨量白银,但硬是熬到日军补给断绝,丰臣秀吉气病而亡,仓皇撤退。这两场胜利,哪一场不是靠实打实的实力和持久战的决心?
可近代以来,我们总在退让。甲午时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九一八时寄望于国联调停,七七事变初期还在边打边谈。这种犹豫,只会让豺狼得寸进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性从未改变,2024年5月,三万多日本民众还曾上街抗议其新军国主义动向。说实话,我们骨子里的善良,让我们从未有过灭亡日本的计划。但善良必须带上锋芒,没有足够的军事准备和敢打的决心,和平就是一句空谈。历史早就证明,你越退,对方越狂;你准备得越充分,对方才越不敢轻举妄动。和平从来不是忍出来的,是靠实力打出来的。甲午、东北、卢沟桥畔的先烈们,早已用鲜血为我们写下了这个答案。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