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把脸卖给AI的人,噩梦降临!你的肖像权,已彻底失控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你的脸,正在被AI滥用,你却无能为力!当初的几千美元“快钱”,让无数人将肖像权卖给AI公司。

如今,他们的数字分身在全球各地,或推销可疑产品,或沦为政治宣传工具,这不再是科幻,而是“卖脸者”正在经历的身份噩梦,一个无法摆脱的数字幽灵正缠绕着他们。

“卖脸” 背后的诱人表象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AI 数字人产业如同璀璨星辰般崛起,在其熠熠光辉之下。

“卖脸” 这一行为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一部分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快速变现途径。

无需像传统工作那般朝九晚五地辛苦打拼,仅需出让自己的一张脸,就能换来一笔颇为可观的收入,这对于许多渴望快速积累财富的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

AI 公司们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早期它们通过众包的方式,以极低的价格 “攒脸”,一张脸可能只需 0.02 美元,一组数据计算下来成本低得惊人。

而如今,不少公司更是转向了 “精品路线”,愿意花几百美元去买断一张脸的授权。

就拿一张授权脸 300 美元来说,如果批量购买 1000 张,那便是 30 万美元的投入,看似花费不菲,可换来的却是能无限增值的数字资产。

制作流程更是高效得超乎想象,演员们只需配合半天的拍摄,在绿幕前借助提词器做出各种表情,后续 AI 就能凭借这些素材生成涵盖无限语言和场景的内容。

无论是预制头像、可定制化身还是多语言配音模型,都能轻松搞定。

而且一次拍摄,后续便可永久使用,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企业通过订阅制、按视频收费、大客户定制等多种灵活的变现方式。

收获了相当可观的毛利率,这也难怪 “卖脸” 生意在起初会让那么多人觉得是一条通往财富的捷径了。

失控乱象下的后悔与无奈

起初,那些选择将自己的脸卖给 AI 的人,大多怀揣着对财富的美好憧憬,想象着能轻松地将自己的肖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钱收益。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记重锤,将他们的美梦击得粉碎,如今,后悔与无奈成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纽约演员 Scott 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当初他参与某平台的数字人项目时。

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合作,毕竟能拿到 750 美元,还能获得一次旅游的机会,这看起来似乎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 “数字分身” 竟脱离了他的掌控,出现在用西班牙语卖保险的视频当中,当他看到那一幕时,内心的震惊和悔恨简直无法言表,直呼 “我的天塌了”。

但此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形象被肆意滥用。

Adam Coy 的遭遇也同样令人揪心,他以 1000 美元 / 年的价格把脸和声音打包授权给了奢牌皮具 MCM 公司。

本想着是用于 AI 互动零售体验这样正常的商业用途,可没过多久。

他的 AI 分身却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变成了一个自称来自未来、预告灾难的 “末日神棍”。

那充满反乌托邦色彩的情节,让他每次回想起来都心里直发毛,却又毫无办法去改变这一现状。

更有甚者,韩国演员 Simon Lee 的数字分身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妇科医生。

在 TikTok 和 INS 等社交平台上,堂而皇之地推广着柠檬香蜂草减肥茶、冰浴祛痘这类可疑的药物和疗法,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诈骗行为,可让人无奈的是。

根据合同规定,他甚至都没有权利要求删除这些视频,只能任由自己的形象被用于不良的宣传用途,名誉受损却无能为力。

而在非商用领域,情况也并未好到哪里去,就像加州大学生奈奈,她出于个人兴趣,用 300 张自拍训练开源模型,并且明确声明了 “非商用”,本以为这样就能安心使用自己的素材了。

可结果,这些素材还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生成了大尺度的图像,这让她又气又恼,却也找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在这些 “卖脸” 交易中,合同条款往往是极度向买方倾斜。

很多时候,一旦个人签下了诸如 “永久、不可撤销、全球无限使用” 这样的条款,就等同于彻底交出了自己的声音、脸以及肖像权。

而与之相对应的,仅仅是那几千美元的一次性报酬,行业支付的这点费用和个人所承担的巨大风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怎能不让那些 “卖脸” 者陷入深深的后悔与无奈之中?

面对数字分身被四处滥用,自己却毫无还手之力的局面,他们只能在无尽的烦恼中,为当初那看似轻松的决定而黯然神伤。

行业应对与权益困境的挣扎

随着 “卖脸” 乱象的不断涌现,部分有担当的 AI 公司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开始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试图亡羊补牢。比如 Synthesia 公司,它公开承认早在三年前,视频素材审核方面就存在诸多漏洞。

而如今已经紧急行动起来,加强了过滤机制,安排人工进行复检,把那些敏感内容类别统统隔绝在外,力求减少数字分身被滥用的情况发生。

还有些公司尝试与演员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协商,通过各种方式来规范数字分身的使用。

像会和演员约定限定使用的语言范围,明确限定能用于哪些产品类型,甚至还设置了 “政治内容禁用” 这样严格的条款。

并且还提出了按点击量分成的合作模式,希望以此来平衡双方的权益,让 “卖脸” 这件事能在可控的范围内良性发展。

然而,即便这些公司做出了努力,可现实的困境依旧严峻。

毕竟技术的发展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却总是慢半拍,难以跟上其迅猛的步伐。

这就导致个体在权益保护方面依然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即便有了一些公司的规范举措,但很多时候还是无法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不少人依然面临着职业生涯可能因此中断,心理健康也遭受着长久折磨的风险,在技术与权益的这场博弈中,个体似乎总是在艰难地挣扎着,想要挣脱困境却又困难重重。

“卖脸” 生意背后的深层思考

如今,“卖脸” 已然成为了一种被众多领域的公司所接纳的商业模式,从做企业培训的,到涉及 AI 主播、广告营销乃至娱乐行业的公司,都纷纷涌入这个赛道。

使得这一市场看起来一片繁荣,短期内似乎呈现出了一种双赢的美好局面,演员能快速拿到钱缓解经济压力,企业也借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但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深入去思考这背后的本质时,就会发现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

人脸本应是代表着个人独特属性的存在,可如今却能像版权、商标一样被随意地买卖、抵押和复用,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

它不仅挑战着现有的法律底线,让法律在判定相关权益归属、使用规范等方面陷入困境,也在伦理层面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比如关于个人形象被滥用后的道德责任界定等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这关系到未来数字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如果任由人脸的这种商业化使用处于一种缺乏有效监管、权益失衡的状态,那很可能会滋生出更多乱象,破坏整个数字经济生态的和谐稳定。

所以,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商机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权益保护与伦理规范,谨慎对待 “卖脸” 这类行为,莫让一时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潜在的风险。

结语

总而言之,“卖脸” 虽在 AI 数字人产业发展下看似是条生财捷径,却暗藏诸多风险与问题。

从初期诱人表象,到失控乱象,再到行业应对的艰难及深层思考,都警示着我们,面对科技催生的新兴事物,要权衡利弊,守护好权益。

遵循伦理规范,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而非带来无尽困扰,如此方能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科技   肖像权   噩梦   数字   公司   权益   美元   演员   困境   素材   无奈   风险   伦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