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法国曾陷入战败、动荡与经济崩盘的深渊。
如今却是核武强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全球文化输出大国,背后转折令人意外。
法国出问题不是一次两次。从王权瓦解到殖民崩塌,再到战败投降,每个阶段都伴随权力更替和社会震荡。
法国革命掀翻整个旧秩序,贵族失势、国王上断头台,秩序混乱到街头流血成河。
革命之后权力真空,让法国频繁更换政体。
共和国、帝国、复辟王朝轮番上阵,没有哪一届政府能稳稳当当过完一代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法国人口锐减,战场变成焦土。
虽然最终站在胜利方,社会情绪被消耗得干干净净。
紧接着二战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就爆发了。
德军几周就打穿法国防线,巴黎陷落,戴高乐只能跑到伦敦设立流亡政府。
维希政权投靠德国,国内抗战靠的是零散抵抗组织和少数自由军人支撑。整个国家信心全无。
经济上也没好到哪去。两次大战摧毁工业基础,大量劳动力死亡或伤残,通胀如影随形。
乡村没落、城市拥挤、失业激增。
上世纪四十年代法国人每天都得排队领配给粮食,电力供应都不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功能都处在崩溃边缘。
那时法国已不是昔日拿破仑的强国,更像个失去坐标的小岛,被历史浪潮反复撞击。
社会结构也在摇晃。殖民体系瓦解,北非、印度支那、撒哈拉以南接连独立。
法国痛失大量资源和人口支撑,还背上巨额殖民战争开支。
尤其阿尔及利亚战争,成了第五共和国建立前的最后一根稻草。军队内部哗变,政权岌岌可危。
法国似乎每迈出一步,都会伴随着一次断裂,不是革命就是政变,要靠一次次大换血才能活下来。
在这样的循环中,法国面临的不只是一次次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的持续撕裂。
国家认同一度陷入崩解。社会分裂、经济瘫痪、政府不被信任,几代人出生在混乱、活在重建中。
但正因为这样,法国社会形成一种极强的韧性。
从学校到议会,从艺术到街头运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地方都在寻找“法国还能往哪走”。
这股自省,不靠宣传,而是靠制度和思想的摩擦,在混乱中慢慢酝酿出新的秩序基础。
战争结束后,法国没有像德国和日本那样靠外部力量强行改造,而是选择内部重组。
戴高乐临时政府接手残破的国家,面前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堆待清理的废墟。
他拒绝让法国变成战后美苏争斗的附庸,坚持“法国人要由法国人自己治理”。
他首先做的是恢复国家权力中心,剥离维希政权残留影响,同时强化国有化战略。
煤炭、铁路、电信、银行、保险全都纳入国家手中。
这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现实需求。
私人资本无力支撑恢复,只有国家机器还能动用资源调度工业。
法国一度变成“半社会主义”,但不是出于信仰,而是为了活下去。
紧接着是经济计划。法国推行“五年计划”,一张图纸安排全国能源、交通、农业结构。
计划经济听起来冷冰冰,但执行时配套的是一整套培训机制、基础教育改革与技术推广。
法国在战后几十年间完成城市电气化、农村道路现代化、国立大学体系扩展,国家与技术结合得非常紧密。
这段时间也出现一个奇特现象:法国人穷,但不乱。
工薪阶层住在统一建的社会住宅,孩子上免费学校,看医生不花钱。
国家通过财政与征税调节社会矛盾,让人民有基本安全感。虽然失业还在,但抗争没有变成革命。
这一阶段也正是“辉煌三十年”起步的关键。法国从制造业开始,切入汽车、飞机、核能等高端领域。
雷诺、标致、空中客车和阿海珐这样的企业相继起步,成为技术国家的象征。
农业也没落下,通过合作社机制统一采购、销售、生产方式,让农业现代化程度远超邻国。
外交层面,法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起煤钢共同体,日后成为欧盟基础。
不是单纯经济整合,而是战争后的信任重建。
法国清楚,靠单打独斗无法维持全球影响,必须从欧洲出发。
与此同时,法国也开始独立开发核武器,1960年代进入核国家行列,标志着“国家主权”重新确立。
戴高乐本人对这些变化有极强掌控。
他主张“法国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自建防务策略。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国越战、强调非殖民化中的法式自主,都是为了把法国重新拉回国际舞台中间。
这些政策并非毫无争议。很多人质疑财政承受能力,社会也曾多次抗议国家过度干预。
但法国人在经历过极端混乱之后,愿意给予新制度一点喘息空间。
这种“从混乱中试错”的机制,没有大刀阔斧的理想主义,却一步步恢复了法国的秩序感。
经济层面,人均GDP开始逐年上升,失业率下降,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法兰西从一个“被占领的国家”,转身变成一个“可以引领的国家”。
这是一次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民众心理层面的全面重建。
法国不再仰仗殖民、不再依赖外援,而是靠自身内部机制打通命脉。
法国的转身,不止靠经济和军事,文化输出一直是它最有力的资产。
战后几十年,法国电影、哲学、文学全面进军国际。新浪潮、左岸文学、存在主义成为全球青年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从来不是附属品,而是法国身份的延伸。
街头咖啡馆能出观点,街头抗议背后也有思想体系支撑。
政府深知文化价值,设立法语联盟、资助艺术电影、建设博物馆,不求盈利,只求传播。
文化成为移民认同、思想传播、外交延伸的抓手,让法国在没有压倒性硬实力的情况下依旧能主导部分议题。
与此同时,法国强化战略独立。早早退出北约一体化,主张欧洲防务自理,反对过度依赖美国。
外交上不站队,愿与中东、非洲、印度等多方合作。
核武器、航母、空客、雷达等领域均有布局,保持一定技术话语权。
法国不是军事最强,但能在多数地区保持存在感,靠的是独立姿态和综合技术能力。
文化与战略并进,让法国始终在全球议程中占据一个席位。
法国目前地位特殊。不是人口最多,也非经济最大,却在多边机构中有实质影响。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国家,法国军事独立,海外基地遍布非洲和太平洋,具备完整作战体系。
但国内挑战日益明显。失业率偏高、种族融合紧张、极右政治抬头,社会抗议不断。
城市与乡村之间、精英与底层之间、移民与本土之间的裂缝持续扩大,制度承压但未崩。
马克龙所面对的法国,一边要开放环保,一边要求本土优先,矛盾无处不在。
法国对外坚持多边,对内要维稳,一旦失衡,政治成本迅速抬升。外交主动出击是平衡民意的一种方式。
在乌克兰危机、中东冲突、非洲动荡中,法国都选择发声甚至介入,体现的是存在感,也是在争取国内合法性。
欧盟中,法国强调安全与外交,德国主张经济稳健。
两国合则欧洲前进,分则难以动弹。
尽管困境不少,法国有强大的制度缓冲能力。
罢工合法、媒体自由、议会更替频繁,混乱背后藏着秩序逻辑。
法国看似动荡,却始终能维持一定稳定。
不是因为某个领袖强势,而是制度能消化冲突。
正因如此,每一次低谷之后,法国都能再次站起。
文化、自省与适应能力,是这个国家最难被削弱的本事。
参考资料:
《戴高乐:孤独的强者》 · 新华网 · 2020-11-09
《法国“辉煌三十年”的经验与教训》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2-05-06
《法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 光明日报 · 2023-04-22
《法国“战略自主”外交路线走向何方?》 · 央视网 · 2023-09-02
《卢浮宫:法国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 人民网 · 2023-06-26
《法国在非洲影响力下滑,外交遭遇挑战》 · 观察者网 · 2023-11-02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