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陪钱学森参观哈军工,钱学森事后提意见:外国专家太多了

前言

1955年,钱学森刚刚回国不久,被派去东北考察工业建设。他在哈军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考察时,面对眼前这所刚建不久但已初具规模的军事院校,既感到惊讶,也感到担忧。

惊讶的是,这所学校发展速度之快,管理之完善,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内许多老牌院校;但担忧也随之而来——学校里外国专家太多了,几乎主导了一切。

换句话说,哈军工的成功,是不是建立在别人给我们搭好的架子上?如果有一天他们撤走,我们还能撑得住吗?

归国考察,哈军工一行太惊讶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抵达北京,结束了他在美国长达20年的科研生涯,也结束了他五年被美方软禁的遭遇。回国之后,他本以为会马上投入科研工作,但没想到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东北“走一走、看一看”。

面对这个任务,钱学森起初并不理解,直到郭沫若告诉他,这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他才意识到这背后另有深意。

1950年代初,为配合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把东北作为工业重地重点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那个阶段,重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战略安全能力。

周总理安排钱学森考察东北,显然不是一次普通的调研,而是想通过他这个在美长期从事国防科研的科学家,评估中国在工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真实底子。

钱学森的考察路线包括钢铁厂、炼油厂、机械厂等关键领域。他一路走、一路看,对比心中的技术标准,逐步形成了对国内工业体系的初步认知。

他对这些工厂的评价并不苛刻,甚至可以说是宽容的。他清楚当时中国刚起步,底子薄,条件差,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但当他得知哈尔滨还有一所秘密军工院校时,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这所学校就是后来被称为“哈军工”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学校刚建成不到两年,是在苏联建议下设立的,旨在培养我国海陆空三军的技术干部。

钱学森得知学校的存在,是通过自己曾经的学生和同学。由于哈军工属于保密单位,钱学森必须先报请中央批准才能进入。很快,他得到了批复。

让他意外的是,亲自迎接他的是学校的校长,开国大将陈赓。

哈军工并不是普通高校,它是中国为摆脱军事技术依赖、走向现代化的一步战略棋。设立这所学校的建议,最早来自苏联领导人斯大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军事技术方面的严重短板。

1951年,斯大林向毛主席建议,中国应建立一所集海、陆、空三军为一体的军事技术院校,由苏联派出技术专家协助办学。

毛主席高度重视,立即拍板决定设立该校,并指定陈赓主持筹建。陈赓当时还在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毛主席特意将他调回国内,足见这项工作的分量。

陈赓回国之后,首先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1950年代初,全国高级技术人才本就极度稀缺,早已被清华、北大、交通大学等高校分走。

新建一所军工院校,几乎是“从零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专家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不仅带来了教材、实验设备,还直接参与教学和管理,帮助学校迅速步入正轨。

哈军工的建设速度非常快。1953年筹建,1954年正式招生,到1955年时已经拥有多个学院、数千名学生、上百名教员,成为国内最先进的军事工程类院校之一。表面看,这是一场被苏联“技术输血”带动的成功范例,但钱学森敏锐地看到了背后的问题。

钱学森的质疑不是对苏联援助,而是警惕

在陈赓的陪同下,钱学森走访了哈军工的多个院系,对教学内容、科研设施、师资构成都做了详细了解。他承认,这所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水平超出了他的预期,但他也很快察觉到一个问题:学校里苏联专家的数量远超想象,几乎参与了所有关键领域的教学和管理。

离开学校之前,陈赓向钱学森请教意见,问他“学校有没有达标”。钱学森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陈赓一时不解,钱学森才说出了他的真实担忧:哈军工的确做得不错,但苏联专家太多了。

这句话背后,不是质疑苏联援助的价值,而是担心这种“全套照搬”的模式会让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失去磨炼空间。

钱学森并不是一个排外的人,恰恰相反,他曾在美国长期从事航空航天研究,深知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军事和关键技术领域,他始终坚持一个底线: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力量。

他说:“外国专家能干的事,中国人也一定可以做到。”他还指出,哈军工不是苏联的附属项目,而是中国自己的军事技术教育基地。如果一开始就依赖外援,久而久之,学生和教师都不会主动思考,路径依赖就会形成。

他的这番话让陈赓深受触动。陈赓并没有恼怒,反而表示认同。他回应说,苏联专家的帮助只是过渡,中国必须尽快培养出自己的教员队伍和科研能力。未来,哈军工要真正做到“自己教、自己研、自己用”。

钱学森之所以对哈军工的苏联化倾向敏感,是因为他太清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意味着什么。他在美国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早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参与组建美国第一支火箭研究团队。

二战期间,他因掌握大量国防机密被美方限制自由,甚至在回国前被软禁五年。这段经历让他深知,国家技术安全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底线。

他回国后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中国再次陷入“技术依附”——只不过这次从美国换成了苏联。他不是拒绝援助,而是怕援助变成替代,最后失去独立发展的能力。对于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最怕的不是落后,而是习惯了靠别人解决问题。

钱学森清楚,中国要强大,必须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在军事工程、航空航天、核工业这些关乎国家生存的领域,不能指望别人给配方、送技术。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不能让外国人主导我们的科研路线”,这不仅是技术观点,更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陈赓也明白这一点。正因如此,哈军工后来逐步减少对苏联专家的依赖,转而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和科研骨干。几年后,这所学校为中国输送了一大批顶级军事技术人才,成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人才储备基地。

真正的强国之路,始终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事后   外国专家   钱学森   苏联   中国   学校   技术   军事   科研   美国   专家   斯大林   院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