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今年33岁,第一次做妈妈。宝宝出生没几天,她就发现孩子皮肤发黄,并且眼白也有点泛黄。护士安慰说,大部分新生儿都会有黄疸,没有特别不适,不用太担心。
但李阿姨晚上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为啥几乎每个宝宝都会中招?要是严重会不会有危险?老一辈人说做糖水、晒太阳、喂母乳能防住是真的吗?而更重要的是,真没有办法提前预防吗?”

细心的父母可能发现,医院产科几乎每天都要处理新生儿黄疸问题。数据显示,中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高达60%到80%,几乎成了“宝宝刚出生就要过的一道坎”。
很多人把它当成“成长的小插曲”,可一旦严重,反复或者高胆红素血症,会带来不可逆的脑损伤。更让父母疑惑的是,为什么黄疸普遍存在?孕期真的可以预防吗?
其实,孕期的5个关键健康习惯,能让宝宝把黄疸风险降到最低。真相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甚至一些容易忽视的生活细节,就能为新生儿健康打下坚实的第一步。
临床上,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两个常见分类。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到3天出现,高峰在4到5天后逐渐消退,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持续较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若未及时干预,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从科学本质来看,新生儿黄疸产生的核心机制在于:
胎儿时期红细胞破坏后,胆红素生成增多;而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未完全,胆红素处理与排泄能力有限,极易在体内蓄积。

若母婴存在ABO或者Rh血型不合,母体可能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加重溶血,加速胆红素升高。
此外,母乳性黄疸、不合理迟断脐带,以及新生儿感染、G6PD缺乏症等遗传因素,也可能推高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显示,全球近60%的足月新生儿、80%以上的早产儿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中国一项针对3700余名新生儿的随访中,黄疸发生率约为72.5%。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早发生的轻度黄疸属于正常生理反应,但少部分若黄疸发生早、高或持续时间长,需要高度重视早筛早治。
医生提醒,孕期健康关口,关乎宝宝出生时是否会严重黄疸。而这5大孕期习惯,是不少妈妈容易忽略的“预防要诀”:
规律产检,早筛血型:孕早期务必进行ABO、Rh血型筛查,提前发现母婴血型不合风险,及早干预。如果确诊血型不合,医生会进行动态监测或特殊管理。

孕期合理增重,科学饮食:孕妇体重管理不当,脂肪肝、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均可能影响胎儿肝脏发育,增加黄疸几率。
提倡主食粗细结合,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均衡,每日膳食胆固醇建议控制在300mg以内,优质蛋白每日至少60g。
预防感染,警惕病毒干扰:孕妇感染乙肝、巨细胞病毒、风疹等,均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概率。建议孕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在流行季减少外出聚会。

戒烟限酒,远离有害药物:妊娠期吸烟、饮酒、滥用扑热息痛、磺胺类药物等,可能破坏胎儿红细胞或抑制肝功能。临床数据显示,戒烟孕妇黄疸发生下降约18%。
科学补充叶酸与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和铁剂,有助于减少胎儿先天性溶血风险。建议在孕前3个月、孕期全程遵医嘱规范补充,切莫随意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

竹不倒,源于根牢;宝宝健康,靠准妈妈身体素质打下基础。“生出的孩子先天壮”并非一句吉言,而是科学孕育理念的结果。
只要科学管理,绝大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即可自然消退。医生建议:
尽早、尽量足量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促肠道蠕动,胆红素更快随粪便排出。权威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黄疸高峰推迟且水平更低,持续时间更短。
关注宝宝精神状态:若发现宝宝嗜睡、吃奶少、哭声弱,尤其黄疸部位蔓延至四肢,请立即就医,不要自行用偏方。

科学晒太阳,谨防暴晒伤:光照可分解皮下胆红素,但要避开强光直射,每次晒5到10分钟,采用“背光、遮住眼睛、室温适宜”。
遵医嘱定期检测胆红素水平:有条件可在医院进行皮肤黄疸检测,一旦超出警戒值,及时光疗或相关治疗。警惕家族遗传性溶血症、G6PD缺乏症:有家族史的家长,孕前与新生儿期均需筛查。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孕产妇健康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新生儿黄疸诊疗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21
《孕妇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中华预防医学会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