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爷都嫌贵,年轻人不买了。


一场本应坐享人口红利的“永恒生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认知清算。开了十二年殡葬店的老王默默摘下“豪华骨灰盒”招牌的动作,宛如一个时代的休止符,宣告了那个依靠信息差与社会焦虑构建的暴利帝国,正在其根基处悄然瓦解。这门生意的“寒潮”,并非源于逝者的减少,恰恰相反,它诞生于送别者——那群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心智的成熟。


资本的算盘曾经打得噼啪作响。每年千万级的死亡人口,叠加深度老龄化的趋势,殡葬业被描绘成一条永不衰退的黄金赛道。机构预测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高达4114亿元,而“殡葬第一股”福寿园的股价,也曾是这一乐观预期的最佳注脚。现实却上演了一出戏剧性的反转。福寿园在今年上半年迎来了上市13年来的首次亏损,一个刺眼的2.6亿数字,将行业的虚火彻底浇灭。其营收同比骤减44.5%,仅剩6.11亿元。曾经作为利润支柱的经营性墓穴,均价从12万多元被腰斩至6万左右,换来的却是销量依旧下滑6.7%的窘境。公司轻描淡写地将原因归结为“客户消费行为趋向谨慎”,这句商业术语背后,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革命。


旧有的暴利公式,本质上是一场针对人心的精准狩猎。它利用家属在悲痛中的脆弱与决策能力的暂时丧失,将一个成本二三十的纸花圈包装成二百元的“孝心”,把普通松木骨灰盒贴上“金丝楠木”的标签后价格翻上十倍。这套逻辑之所以畅行无阻,是因为它精准地命中了60后、70后的核心痛点——“面子”。一场风光的葬礼,是社交货币,是免除“不孝”骂名的护身符。一位老人连价格都不问就买下8800元套餐的行为,正是那个时代消费心理的极致写照。

这套在父辈身上无往不利的心理学把戏,在他们的子女面前却彻底失灵。90后的小张为奶奶办后事时,对店家推荐的6800元“尊享套餐”想都没想就拒绝。他选择了1500元的基础火化服务,然后亲手将奶奶的照片与视频剪辑成纪念影片。他的理由朴素而有力:“奶奶一辈子节俭,她绝对不希望我们铺张浪费。”这句话,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死观。年轻人不再为“给别人看”的表演付费,他们追求的是“慰藉自己”的真实情感。一部手机就是他们对抗信息不对称的武器,小红书上的经验分享、政务网站上的官方定价,让殡葬服务的成本与利润变得前所未有的透明。一个店主被年轻人拿着手机里的价格表当场质问的尴尬场景,正是旧模式崩塌的缩影。


当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从社会性展示转向内向型情感需求时,市场的玩法必然被重塑。新的需求正在催生全新的服务形态。北京的工作室将逝者日记做成书籍,用3D打印复原心爱遗物;线上服务将骨灰制成可随身佩戴的“钻石”;树葬、花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因其价格亲民和环保理念而备受青睐。这些新兴服务的共同点,是它们贩卖的不再是昂贵的物质载体,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连接与个性化纪念。


消费者的觉醒是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而政策的强力干预则是那只“有形之手”,正在为这个行业套上合规的缰绳。为期一年的殡葬领域腐败专项整治,民政部强化公益导向的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都在释放明确的信号。地方政府的动作更为迅猛,江苏省规定必须明码标价,对捆绑销售最高处以5万元罚款;郑州市直接为特定人群提供每具1500元的殡葬补助。这一系列组合拳,彻底击碎了传统私营殡葬店依靠不透明信息牟利的生存空间。


殡葬行业的这场“寒冬”,绝非衰败的信号,而是一场去伪存真、回归理性的价值重塑。它淘汰的是那些依靠“卖地”和“卖盒子”的投机者,催生的则是能够提供真正人文关怀的服务者。那些撤下高价商品、主推平价骨灰盒反而收入上升的店主,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场由清醒的消费者所推动的认知清算,正在让“告别”这件事,褪去浮华的表演外衣,回归其最本真的面貌——一场真诚、私密且充满温情的情感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财经   阎王爷   年轻   殡葬   骨灰盒   情感   福寿   逝者   奶奶   价格   精准   暴利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