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山地处沛县西南部,距沛城约40华里;海拔41.6米,地势高亢,习称“沛县的屋脊”。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在河南省青龙岗决口,洪水淹没了沛城,县令郎赓迁县治于栖山。
次年即建砖城、官衙,后并建黉宫(歌风书院文庙)等,成为当时沛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筑砖城有四个城门,分别名为:东门为朝阳门,西门为望华门,南门为安澜门,北门为拱极门。后来县城向南扩建,增开了西南门、东南门。
咸丰元年(1851)农历闰八月十九日,黄河于蟠龙集决口,又淹没了栖山城,“一切制度淤没无存”(民国《沛县志》).县令景步逵将县治迁于微山湖东岸的夏镇。
栖山作为沛县县城,历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达 70年之久。
栖山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历任政府一直把其作为沛县的西南重镇。
1912年,民国政府把栖山划为市,设议事会和董事会。是年选举议长和总董。魏江亭当选为第一任议长,孟朗轩当选为第一任总董。
1928年,栖山市改为栖山行政局,沛县警察局在栖山设分局。
1931年,栖山行政局改为沛县第三区,下设26 个乡镇,基层实行邻闾制。
1938年农历四月十九日,国民党庞炳勋的第40军从山东撤回,驻河口封皇庄一带,与从丰县沿徐丰公路东犯的日军相遇激战,伤亡惨重;次日国民党的军队及散兵多由栖山西绕道向西南撤退,栖山地区沦陷。
1944年秋,八路军解放了沛县,栖山地区划为沙河区,原中共地下工作者张开科任区长。
1946年9月,国民党推行新宪制,原沛县第三区改名为栖山区,11个乡改为5个乡,基层仍是保甲制。
1948年11月,栖山地区解放;归属山东省沛县第四区(辖今栖山镇、河口镇及原王店乡、孟庄乡的一部分)。
区公所设在前马村,区以下辖南十乡、北十乡。乡下设编村,每个编村辖若干自然村。
1995年7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栖山镇人民政府在镇驻地立“铭恨碑”以警示后人,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2000年,栖山、王店两乡(镇)合并建立栖山镇,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铺就了蓝图。
谈到山,人们总认为是平地而起,高峰万丈,登高望远,沃野千里,一马平川,远处村庄如黛,近处道路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而沛县的栖山,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地下山”、“地下坑”。
据史书记载,沛县栖山有七个山峰,名七峰山,又名七山。后来上了几次黄水,汹涌翻滚的黄水伴着泥沙淤没了七山。
黄水过后,山南边向南伸出的一颗树枝下有鸟粪,可能是上黄水时,有鸟栖息在树上,遂改名栖山。
栖山从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到咸丰元年,曾作沛县县城七十年。当时栖山经济繁荣,商贾、小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栖山的名胜古迹也有很多:汉墓群,栓马柱,饮马池,吴公碑,东坡石竹碑,是栖山的五大古迹。
搬不动的碓窝,扛不起来的匾,拿不走的棋盘,屋里有庙、庙里有屋,墙上的狮子墙外头,是栖山的五大名胜。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