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叔,你怎么又请假休息了?”“唉,这段时间老觉得力气提不上来,人也没精神,饭还吃着没滋味。”
62岁的陈叔近来总觉得莫名的疲乏无力,干活没劲,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家里人认为他“上了年纪是正常现象”,可他心里就是不踏实。直到某天同事提醒去体检,发现陈叔并没有大病,却被医生提醒:“你现在的状态,其实是脾肾双虚,身体的损耗比表面看起来要严重。”这让陈叔心头一紧。

很多人以为衰老是从头发变白、皮肤变皱纹开始,真相却往往出人意料,脾、肾功能的变弱,才是决定活力衰退的幕后推手。但怎样判断脾肾虚的信号?补精气神离不开哪些科学方法?一种中成药为何成了众多医生的推荐?
为什么越来越多40岁以上的朋友,总觉得自己“睡不醒”“没干劲”,甚至明明没做什么也觉得累?其实,这背后有明显的科学解释。
中医理论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饮食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

临床上,衰老初期的体征并不只是外表变化,而是从内脏调控能力的下降开始。根据《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年研究数据:5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0.7%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肾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慢性疲劳调研显示,东亚人群过早出现精气神下降与脾肾功能有关联,其风险可高达35.4%。
也就是说,维持好脾肾功能,是延缓衰老、稳定健康的关键屏障。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也慢慢关注到肾上腺与荷尔蒙轴在“活力感”中的作用,佐证了中医“脾肾为本”的系统理论。
如果陈叔没有第一时间重视,上述问题很可能恶化为更难逆转的健康隐患。

医生建议,他选择了经典的脾肾同调中成药进行周期性调养,配合规律作息。仅78天后,身体出现了明显改观:
精气神恢复:每天早起变得有动力,疲劳感减轻了56.2%(引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数据),白天头脑更清明、注意力更集中,不再频繁打哈欠。
肠胃功能变好:晚饭稍微多吃一些,也不再腹胀难受。相关研究显示,脾肾调理能让消化酶水平提高12.6%,吸收利用率提升约21%。陈叔半个月后体重渐稳,免疫力提高,感冒次数减少。
睡眠和心情同步改善:结合“脾肾共调”的整体思路,中医药调理配合心理疏导,使深度睡眠时间延长至原先的1.4倍,晨起有精神,易怒、烦躁等心理问题也随之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脾虚、肾虚往往交织表现,如果只侧重单补某一点,效果容易打折。医生们也发现,“脾肾同调”才是恢复精力、延缓衰老的核心策略,远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补药更为科学、有效。
要想短期内改善精气神,什么方法最可操作?专家建议,综合调理、循序渐进:
饮食均衡
多摄入优质蛋白质、营养丰富的谷类和新鲜蔬菜。忌过食生冷、甜腻。牛奶、鸡蛋、糙米、党参、山药等食物都有补益脾肾的功效(见《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运动辅助
“动则生阳”,选择缓和有氧运动(如快走、八段锦),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协和医院数据表明长期坚持可让精气恢复度提升23.5%。

情志调养
情绪波动伤脾,压力过大耗肾。建议培养兴趣爱好,适度社交,保证心态平和,减少焦虑,利于脾肾协调。
中成药辅助
脾肾同调的代表性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常用作临床基础方,广受推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健康促进指南》指出: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此类中成药,60天后大部分使用者精力指数提升明显,副作用发生率低于1.3%。
睡眠规律
中医认为“肾主夜”,规律作息能助脾运化。建议每晚10:30前入睡、午休20-30分钟即可。规律与补药、运动协调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老年人脾肾功能衰退的流行病学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
《中老年人精气神下降与中医脏腑相关性探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
《中成药干预对脾肾亏虚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
《老年健康促进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版)
《八段锦运动对脾肾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报告,2022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