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料市场的激烈角逐中,苏打水长期以来都像是一个“小众选手”。中国消费者似乎对它不太感冒,既没有可乐的甜蜜刺激,也缺乏雪碧的清爽畅快,那股淡淡的涩味更是让不少人敬而远之 。哪怕在国外,苏打水是调酒、佐餐的常客,可在中国,它的销量始终难以与传统碳酸饮料相抗衡。
然而,河南一家药企却在这片看似不温不火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名仁苏打水连续八年稳坐销售冠军宝座,2024年销售额更是突破40亿,市场占有率高达43.2%,将第二名至第五名远远甩在身后,总和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名仁苏打水是童年时的甜蜜慰藉,也是不少中年人酒后的“救命稻草”。喝多了酒反酸难受,猛灌几瓶名仁,打个长长的酒嗝,胃里的灼烧感便能缓解不少,也才有胃口再吃点东西。那些饱受痛风折磨又馋酒的患者,也常把苏打水当作“救星”,想着靠它来个“酸碱中和”,降低体内尿酸。就这样,名仁苏打水成了酒桌上最受欢迎的“酒搭子”。一到夏天,年轻人的冰箱里总少不了它的身影,既能消暑,又能应对各种酒局。
那么,一家药企究竟是如何将苏打水卖成爆款的呢?
无心插柳,副业变主业
名仁药业董事长李青川曾笑言:“本来做药的,一不小心就把苏打水做大了。”的确,名仁药业的营收如今主要靠苏打水支撑。2024年,名仁药业透露全年营收40多亿,而药品、保健品的销售额仅2亿 - 3亿,其余皆来自苏打水。
名仁做苏打水,起初只是一次意外之举。2008年,刚成立不久的名仁药业急于研发新的拳头产品。当时,“身体酸碱学说”盛行,碱性食物被视为健康之选,农夫山泉“天然的弱碱性水”也让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名仁顺势而为,决定开发碱性饮用水。
彼时,名仁没有农夫山泉那样雄厚的财力去打造天然水源地,但作为药企,它有独特的优势——自主的碳酸氢钠(小苏打)产线。于是,名仁采用简单直接的方法,在水中添加小苏打制成真正的苏打水,并且凭借医药产线的高标准,其产品在洁净度和工艺精度上远超一般饮料产线。
为了让苏打水口感更好,名仁还对pH值进行了精心调整,使其稳定在7.8±0.4的“黄金配比”。针对小苏打自带的涩味,名仁添加了三氯蔗糖等代糖,让苏打水变得微甜可口。
早期的名仁苏打水,虽然目标人群明确,生产工艺也有亮点,但在营销方面却有所欠缺。产品上市之初,名仁对苏打水的卖点提炼过于简单,仅强调“健康”,广告语也都是诸如“健康之水、生命之源”“真弱碱、真苏打”之类,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不过,消费者们却自行挖掘出了名仁苏打水的“卖点”。很多人认为,既然是碱性水,就能中和体内的各种“酸”。喝酒后胃酸过多、体内尿酸过高引发的胃溃疡、痛风等问题,似乎都能靠喝苏打水来缓解。尽管专家对此疗效存疑,但名仁微甜的口感,对于宿醉后脆弱的肠胃来说,无疑是一种温柔的抚慰。久而久之,苏打水便成了民间公认的解酒神器。一位湖南的个体经销商,就靠着圈子里口口相传的解酒功效,一年卖出近十万箱名仁苏打水。
同时,名仁苏打水也受到了学生群体的喜爱,相较于可乐、雪碧,它被认为更加健康,成了学生们解馋的首选。如今,碱性饮用水的功效被传得神乎其神,山姆的弱碱性饮用水甚至被吹嘘成能“改善体质,有助于生出男宝”的“神水”。当新一代中产们为抢不到山姆水而发愁时,名仁苏打水作为平价替代品,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洋品牌折戟,名仁另辟蹊径
在国外,苏打水早已是大众日常饮品,但在中国市场,国外大牌却遭遇了滑铁卢。而名仁的成功,为国内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发现产品在酒鬼群体中走红后,名仁开始反思自身的营销策略。2016年,名仁药业邀请了王老吉的前营销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制定了“绑定白酒”的战略,即“白酒 + ”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更换Slogan:名仁苏打水的广告语从过去的强调碱性,转变为简单直接的“酒前酒后喝名仁”,精准定位饮酒场景。
- 深入白酒销售腹地:名仁主动走访各地烟酒商店,向店主普及苏打水解酒的好处,并设置“白酒 + 名仁”的专属展柜。在全国糖酒展会上,名仁也积极参展,与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品牌的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
- 活动捆绑销售:每当白酒经销商举办展会、婚宴等大型活动时,名仁都会主动参与,与白酒进行“打包”推广。例如,在陕西省糖酒副食流通协会的会议上,名仁苏打水作为官方用水与白酒品牌一同亮相,成功将“苏打水 + 白酒”这对组合推向市场。
这一战略对白酒经销商来说也颇具吸引力。近年来,酒行业进入转型期,经销商面临库存压力大、回款周期长等问题。而苏打水价格相对较低,毛利率高,回款速度快,能够有效缓解白酒经销商的资金压力。
“白酒 + ”战略效果显著,2016年后,名仁的销量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销售5亿瓶,2018年销售7亿瓶,年均增速高达40%,自此,名仁一跃成为苏打水品类的销售冠军,并连续霸榜8年。
名仁的成功,让其他国产小品牌看到了商机。“佐酒苏打水”成为许多地方小品牌的发展方向,比如云南的“淡定”苏打水,就以“油腻辛辣来一瓶,酒前酒后喝淡定”为口号,进一步拓展了苏打水的佐餐场景。
与此同时,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饮料巨头也纷纷布局无汽苏打水市场,推出各自的新产品。然而,名仁在白酒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其市场地位依然难以撼动,甚至参与了中国苏打水行业白皮书的编写,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
舒适圈困境,破局之路在何方?
尽管“碱性水”的功效一直备受争议,但苏打水市场却在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0年,我国苏打水市场份额约为12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飙升至320亿。
表面上看,市场的扩张对所有苏打水品牌都是利好消息,但对名仁来说,却暗藏危机。其赖以成名的“绑定白酒”策略,在品牌破圈发展时,反而成了束缚。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苏打水,名仁作为深耕该领域十多年的老品牌,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优势。加之“健康饮水”概念的普及,很多年轻人将名仁苏打水视为大牌碱性水的平价替代品。然而,当他们看到名仁苏打水的配料表时,却往往会心生顾虑。
为了提升口感,名仁苏打水中添加了三氯蔗糖和安赛蜜等代糖,在年轻消费者眼中,糖精早已与“不健康”划上等号,经过代糖恐慌后,这类老式代糖更是让人避之不及。但对于习惯用名仁解酒的中年人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熟悉的口感,若名仁更换配方,反而可能会被认为是对消费者的背叛。
为了实现破圈发展,名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产品创新方面,推出了“加强版柠檬味”苏打水,强调每瓶含有“6个柠檬当量的维生素C”;针对高端市场,推出纯天然苏打水和含气泡的易拉罐装苏打水,与屈臣氏等高端竞品竞争;同时,还针对中年市场,推出含锌苏打水,增强产品的功能性。
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未完全打破名仁的舒适圈。对于年轻人来说,市场上总有更符合他们需求和场景的产品,名仁难以在年轻群体中建立稳固的消费认知。而对于中年人来说,只要名仁在烟酒店、饭店依然容易购买,其“解酒”的卖点就会一直存在,名仁也就难以摆脱对白酒场景的依赖。
长此以往,体量相对较小的名仁,很可能会被娃哈哈、农夫山泉等行业巨头逐步蚕食市场份额。当苏打水真正成为主流饮品时,名仁“剑走偏锋”的打法或许将失去效力。
名仁若想突破困境,就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配方的调整,而应像当初打造“白酒 + ”战略一样,从渠道、产品、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创新。例如,尝试拓展“运动 + ”“加班 + ”“减肥 + ”等更多饮用场景,针对不同场景开发专属产品,同时优化渠道布局,加强与年轻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实现真正的破局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