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柳树湾,瓦屑坝,早禾渡,孝感乡,移民们的集体记忆创伤

前些天,写了一些关于明清时期大移民的题材,也收到很多热心读者的反馈。在这些留言或者私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一些地名,比如,山西大槐树,南京柳树湾,江西瓦屑坝,南昌筷子巷,江西早禾渡,麻城孝感乡,苏州阊门……

移民后裔们都言之凿凿,他们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迁来的,这里就是他们的故乡。

人们不禁会纳闷,明清几次大移民,迁徙的人数加起来有上千万,他们的故乡怎么可能都集中在这几个地方呢?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感受一下明清移民们的集体记忆的创伤。

我们首先来说大槐树。山西临汾洪洞县大槐树,被认为是汉人寻根祭祖唯一圣地,似乎所有从山西出发的移民都在这里出发。这种说法很夸张,存在着商业炒作抬高的因素。

明朝初年,为什么要把山西人迁出去?

元朝末年,因为常年混战,河南、河北的人口大幅度减少。同时,把蒙古人驱逐到草原以后,明朝急需移民实边,充实边防。朱元璋还进行了中都凤阳建设,要移民充实这里。

山西却因为少受战乱波及人口比较多。以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例,河南人口189万,河北人口185万,而山西人口达到了403万,超过了河北与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因此,朱元璋决定把山西人迁到这些地方。移民的主要目的地是: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凤阳,东到北京西到甘肃的长城沿线,关中和陕南。

综合《明史.地理志》,《明实录》等资料,和一些历史教授团队关于明代路引的研究,明确山西移出人口约为70万。经洪洞大槐树出发的移民约占山西移出人口的45%,大约31万人。移民们主要在这里领取路引和路费,集中统一出发。山西还有对外移民约39万人,占移民总数55%,不经过大槐树。这些移民的出发地为大同、泽州(晋城)、蒲州(永济)等地,与大槐树无关。

大槐树之所以成为了“移民圣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首先,它确实是明初大移民北方最大的集中点(仅指北方);其次,明清时期华北修族谱出现了大量攀附大槐树的现象;再就是近些年来的商业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槐树,掩盖了山西其他移民出发地,成为了一个符号。

(明初大移民路线)

我们再来说说南方的几个移民出发地,这些地方出发的人口并不比大槐树少。

南京的柳树湾,对于云贵一带屯堡人的后裔来说,是抹不去的乡愁。

经以一些专家确认,柳树湾就是今天南京城明故宫附近,秦淮区的蓝旗街一带。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一声令下,江淮的三十万大军集结于柳树湾,在皇帝的目送下向西南进军。这支军队经长江入洞庭,再溯沅江到贵州,最终攻占了云南。为了巩固云南边疆,朱元璋让这些军队就地屯垦,还把他们的家属也送了过去,出征变成了大移民。不仅如此,先后到云南实边的还有江浙一带的游民,作为偏师出征的宝庆(今邵阳)卫所兵5万人及其家属,前后累计上百万人。这段历史,具体资料可点击文末链接阅读。

这些移民在短短百年时间里于改变了云贵一带的人口结构,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现在很多云贵的族谱还记录自己的祖籍为“南京柳树湾”,基因检测显示,现在云南汉族的父系基因里,60%以上可以追溯到华东汉族。

即移民数量上来看,柳树湾比大槐树还多,而且是一次性就移走几十万。

我们来看看江西境内的三大移民点:瓦屑坝、筷子巷和早禾渡。

这三个地点其实都和明初的“江西填湖广”有关,具体资料可点击文末链接阅读。

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与大槐树一样,也成了一个移民记忆点,所以,移民史上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之说。就移民人数来说,瓦屑坝还超出了大槐树。


为什么瓦屑坝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大槐树,有人做了这样的推测。朱元璋认为大槐树是自己的善政,河南和河北等地的萧条也与自己无关,所以可以大肆宣扬,民间也编了很多有关大槐树的作品。湖广人口萧条,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大战有莫大关系,所以也不好宣扬。

江西填湖广,移出的百姓主要来源于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明初,饶州、九江和南昌等赣北地区的百姓,移往往湖北、安徽和湖南北部,瓦屑坝就是集中出发地。

根据明永乐年间的记载,移民们在瓦屑坝集中,在核实资料,领取补贴以后,以五户(约30多人)为一单位,乘坐同一条船出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永乐鄱阳船税册》记载:永乐五年至宣德八年(1407-1433),每年约发船400艘到武昌和岳阳,还有其他移民船只发往安徽合肥等地。

明朝前期和中期,从瓦屑坝输出的移民为150万人以上。这种移民输出很快了平衡了江西和湖广的人口。

和瓦屑坝紧密相关的还有南昌筷子巷。

南昌筷子巷于1995年被更名为筷子街,更名的原因是,南昌市政府为提升城市档次,把50多条“巷”统一改为了“街”。

很多移民后裔出示的族谱为南昌筷子巷,实际上这也不是移民们的第一故乡。筷子巷实际上是瓦屑坝移民的前期集中点,南昌府一带移民都在筷子巷先集中,然后到瓦屑坝统一坐船。据估算,在瓦屑坝移民出去的130多万人里,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先在筷子巷集中。

瓦屑坝和筷子巷都是赣北地区的集中地,我们在来说说江西南部的集中地,早禾渡。

湖南的邵阳、娄底和衡阳一带,很多族谱都标注自己的祖籍地是江西泰和早禾渡。除了早禾渡,还有鹅掌大丘,圳上等泰和地名也被列为了故乡。遗憾的是,这些地名现在都没有了,只有早禾渡还有个相似地名禾市镇。

从早禾渡移出的移民应该在50万以上,这么多人肯定不会仅仅来自泰和一个县,所以,早禾渡应该是整个吉安府的统一出发地。

从瓦屑坝和早禾渡这两个集中移民点,走出江西的移民总数在200万以上,洪武年间,江西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98万人,移出200多万人,也确实缓解了江西的人口压力。

我们在说说一个和明清都相关的移民出发地,麻城孝感乡。

我们前面所说的大槐树和瓦屑坝等地,都只是明朝时期的移民集中地。麻城孝感乡的移民史却纵贯了元明清两朝。

元朝末年,一部分人带了约10万湖北人入川,后来又招揽了一部分麻城一带的农民前往四川开垦。

明洪武年间,明玉珍之子明升降明。当时的四川在籍人口仅8万户,40万人。朱元璋下令,从湖北的麻城、黄冈、黄安、汉川等县移民入川。按照曹树基教授的说法,此次移民入川的规模也就5万人左右。不过此后,也陆续有麻城一带的农民前往四川开垦。

与孝感乡真正有巨大的关联的是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这场历时近百年的大移民中,全国有600多万人迁到四川定居。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地域比较宽泛,湖南、湖北、陕西、广东等省都有大量移民入川。其中湖南和湖北两省(湖广布政使司)的移民总数约为150万,占25%。

有意思的是,有人统计了四川在清朝修的5800部族谱,居然有4000多部称自己先祖的故乡是麻城孝感乡,这个结果有点啼笑皆非。其一,麻城孝感乡与成化八年(1472)因户口减少,已经并入仙居乡,麻城孝感乡作为地名在清朝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其二,明朝时期,孝感乡也才4000多户,清朝时期,麻城也就10万人左右,麻城所在的黄州府也才60万人,但族谱里就有200多万第一代移民,称自己的籍贯为麻城孝感乡,这也太离谱了。有学者推算,整个元明清三朝几百年里,历次迁徙来到四川的第一代移民中,真正麻城籍的不到40万人,相差好几倍。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个读者留言,他的族谱里显示,原籍为湖南宝庆府(今湖南邵阳),后经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到四川泸州,这让我更加不可理解了,宝庆人干嘛要跑到湖北东部的麻城去中转移民?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移民的故乡记忆其实都是一种创伤。

首先是记忆的偏差。

移民对故乡的记忆,传承了三代人之后,准确度可能仅有20%了。第一代人还有可能回故乡看看,第二代人基本就不和故乡亲族来往了,第三代人已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故乡了。修族谱往往是三代、四代以后的事情了,谁还记得自己真正故乡的具体位置呢?只好把统一的出发地,这种集体记忆当作自己的故乡。大槐树,柳树湾,瓦屑坝,筷子巷,早禾渡,孝感乡,这些都是移民的集体记忆创伤。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现实的需要。

清朝时期,麻城是湖北唯一合法的“迁川执照”签发点,很多移民为了尽快获得资格,贿赂书吏把籍贯改成了麻城。

有些移民到了四川以后,为了尽快站稳脚跟,看到麻城人多势众,也想办法融入圈子,把自己的籍贯改成了麻城,以求得庇护。

还有一些移民是私自到四川的,为了获得官府的移民补助,也把籍贯更改为麻城等合法迁出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忘记了一个重要的迁出地,苏州阊门。明初的时候,大量自己迁移到苏北一带的移民也大量冒用苏州阊门籍,已合法取得土地。

中国的移民,是一部充满艰辛的迁徙史,故乡记忆,更是一种集体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孝感   槐树   柳树   创伤   移民   集体   记忆   麻城   湖广   江西   故乡   人口   筷子   南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