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九月,北京的日本游客却多了起来,大包小包挤满了街头巷尾。
可他们的行程看着太奇怪了,故宫长城这样的著名景点不去,烤鸭炸酱面这样的特色美食也不吃。
却一门心思扎进老药铺、潘家园,甚至还特意跑去看日本人开办的学校。
说是来旅游,可一点没有放松游玩的样子,倒像是带着啥重要任务来的。
放着好山好水美食不享受,这群日本人到底是为啥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越来越近了,但北京城里日本游客的行程安排却让人费解。
按说游客来北京,总得爬爬长城、逛逛故宫,尝口烤鸭吧?
可眼下这批日本游客却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集体“跳过”了这些必游景点。
他们刚下飞机要么直奔同仁堂、马连道茶城,要么就扎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里转悠。
这种反常不光肉眼能看出来,数据上看更直观。
市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日本游客数量仍处于下降趋势,可到了7月数据突然反弹了。
可奇怪的是,故宫、长城这些热门景点,日本游客占比连1%都不到,少得可怜。
如此大的反差在临近阅兵这个关键时间点,让人难免多想。
一直以来,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始终备受争议。
他们不仅曾通过篡改教科书淡化侵略史实,对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罪行避而不谈甚至否认,近期围绕此次纪念活动,也有过不少不和谐的声音。
网络上,关于警惕个别势力借特殊节点制造话题、混淆历史的讨论也从未断过。
看着这批行程怪异的日本游客,不少人心里难免会猜测:他们这时候集中来北京,又避开常规景点,难道是有别的目的?
不过,随着对他们行程的进一步观察,大家才发现事情并非像猜测的那样。
从事日本入境游接待10年的导游小李,最近就接连接了好几个这样的日本团。
这些团一来就把原本安排好的故宫半日游、长城一日游全推了。
他们的需求很明确:上午去同仁堂买药材,下午去马连道看茶叶,晚上还得去潘家园淘宝贝。
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和之前大家猜测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看完这些日本游客的反常行程,大家肯定好奇:他们放着常规景点不逛,专门往这些地方跑,到底图啥?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实惠”和刚性需求。
最直接的原因,是中日市场的价格差。
日本的汉方药市场早就成了气候,像麦门冬汤、当归芍药散这些药,常年占据药店销量榜前列,市场份额能占到整个药品市场的四分之一。
但日本国土面积小,气候也不适合种药材,八成以上的原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这就导致了同一种药材,在两国的价格差得离谱。
比如东京药店里50克上等枸杞要卖150块人民币,北京同仁堂250克才200块。
很多游客算过账,即使加上机票钱,从北京买药材还是比在日本便宜。
所以有人一次就买上万块的药材,再通过合规跨境物流寄回日本。
茶叶也是一样的道理。日本本土茶叶品种单一,想喝茉莉花茶、碧螺春只能买进口的。
马连道的茶叶价格只有日本的一半,一斤碧螺春北京卖60块,日本要120块。
很多日本游客一买就是十几斤,让店家真空包装成小袋,自己喝大半年,送人也有面子。
除了这些日常用品,秀水街的平价手袋也很受欢迎。
几十元一个的手袋,做工和质感都不错。
有日本游客说,这些东西送同事正合适,在日本买个普通手袋也要一百多,还不如在这儿买三个。
还有些客人,是奔着“文化附加值”来的。
潘家园的老物件在日本很受欢迎,一个民国的小瓷瓶,在北京50块能买到,到了日本的中古店,至少要150块。
更重要的是,这些带着“北京潘家园”标签的物件,摆在家里书房,跟朋友提起时格外有面子。
就像有人买同仁堂的药材,不光图便宜,还认“老字号”的招牌。
当然,也不是所有日本游客都是来“扫货”的。
2025年日企在华投资增长了18%,很多员工要外派来中国工作,随之而来的就是子女入学需求。
这些家长的行程里,除了看学校,也会顺带买些药材、茶叶,算是“公私兼顾”。
日本游客的需求变了,北京的商家也没闲着,纷纷调整服务来迎合这些特殊需求。
同仁堂、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专门招聘了会日语的店员,还制作了清晰的日语价签,方便日本游客了解商品信息;
潘家园的摊主们也开始主动学日语,老张现在已经能熟练说出“这个是民国的,很便宜。”
亮马桥的便利店甚至设了日本游客咨询角,贴着日语的租房和入学指南。
除了语言服务,商家在硬件设施上也花了心思。
茶叶店添置了大型真空包装机,药铺提供按克分装服务,方便携带和保存。
跨境物流公司开通了药材寄递专线,打包时会特别放防潮纸。
一家快递点的负责人说,现在每月寄往日本的药材包裹超过200单,比去年翻了一倍。
商家的这些调整,不光方便了游客,也给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潘家园的老张这个月销售额超过2万,比上个月多了4000块。
同仁堂的店员说,日本游客的客单价是普通游客的3倍。
马连道的茶叶店月销量也涨了15%。
往深了说,这种“反常旅游”现象,还反映出中日民间交流的新趋势。
以前日本游客来北京主要是观光,现在他们更关注实际需求。
药材、茶叶、老物件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商品,成了连接两国民间的新纽带。
他们把北京的药材、茶叶、老物件带回日本,在朋友圈里分享,无形中也在传播中国文化。
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东西,比景点照片更能让日本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这也说明功能性旅游新模式正在兴起。
游客不再满足于看风景,而是希望解决实际问题。
北京能吸引这些日本游客,是因为资源集中,老字号、茶叶城、古玩市场都在这里,还有日本人学校和日企聚集区,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不过,在看到好处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不能只顾着迎合需求而丢了自己的特色。
老药铺的中药香味、潘家园的叫卖声,这些才是真正吸引游客的东西。
说到底,这些日本游客的“反常”行程,不过是需求和供给的自然匹配。
北京有他们需要的药材、茶叶、教育资源,商家愿意调整服务满足需求。
一来二去,生意成了,两国民间的了解也深了。
这种藏在货架和清单里的往来,或许比任何刻意的交流活动都更实在。
九三阅兵前夕,北京街头的这些日本游客,他们的“奇怪”行程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这是经济规律和生活需求的自然结果。北京的商家增加了收入,中日民间也多了一种交流方式。比起网上的争论,这种实实在在的往来,或许更能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打破刻板印象日本青年访华团畅谈“我们眼中的中国”》2025-05-27
2.国防大学:《9月3日阅兵活动安排来了!时长约70分钟,45个方(梯)队→》2025-08-21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