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辞职给多动症儿子办休学,从湖南徒步1千公里到山东:他发现自己原来也能这么厉害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深切牵挂。余先生的儿子小景在一年级时被确诊为多动症,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行为好动且耐力不足,这让余先生夫妇忧心忡忡。多年来,他们尝试过药物治疗、行为矫正等多种方式,但小景的状态始终没有明显改善。2025 年 3 月,经过反复斟酌,余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为小景办理休学,暂时脱离传统的校园环境,用更贴近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只局限在书本里。” 余先生后来回忆,他发现小景在户外环境中会表现出更多耐心,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这让他萌生了徒步旅行的想法。“徒步能让他在行走中学会坚持,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沉淀心性,或许比单纯的药物和训练更有效。”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另外两位家长的响应。余先生在湖南慈利结识的两组家庭中,两位妈妈是山东人,她们的孩子也面临着不同的成长困惑,都希望通过一场特殊的旅行锻炼孩子。三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策划一场从湖南慈利到山东聊城的千里徒步,“既能磨练孩子,也能让我们家长在陪伴中重新认识孩子”。

为了这场旅行,余先生付出了诸多努力。他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行程规划中;提前三个月查阅徒步路线、学习户外生存知识、准备露营装备和医疗物资;还特意咨询了儿童心理专家,制定了针对小景的专注力训练计划。“我知道这个决定风险很大,但作为父亲,我愿意为孩子的成长赌一次。” 出发前,余先生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坚定了前行的决心。

2025 年 10 月 1 日,国庆佳节的清晨,湖南慈利的街头还带着初秋的微凉,三组家庭共 7 人集结完毕,正式开启了这场跨越千里的徒步之旅。队伍中,有余先生和 9 岁的小景,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还有另一位妈妈带着一个稍大的孩子,余先生作为队伍里唯一的男性,主动承担起后勤保障的重任。

“我们分工很明确,平日里我开着提前准备的保障车,负责规划每日行程、联系住宿、准备餐饮,两位妈妈则带着三个大一点的孩子先走。” 余先生介绍,考虑到小景年龄较小且体能有限,每天下午他会带着小景追赶大部队,既能保证行程进度,也不会让孩子过度劳累。出发前,他们制定了每天 20 公里的徒步目标,沿着国道和乡间小路,向着北方缓缓前行。

徒步的第一天,小景就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刚走了 5 公里,他的脚步就开始变得沉重,不断询问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能休息”“还要走多久才能到”。面对儿子的退缩,余先生没有催促,而是放慢脚步,陪着小景观察路边的野花、飞舞的蝴蝶,用自然景观转移他的注意力。“你看,这些小草都能在石缝里生长,我们小景也能坚持走下去对不对?” 余先生的鼓励温柔而坚定,让小景重新鼓起勇气,一步步跟着队伍前行。

最初的一周,队伍的行进速度并不快。孩子们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抱怨,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情绪低落,甚至会因为小事发生争执。有一次,小景因为跟不上队伍而哭闹不止,余先生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他抱到路边的大树下,指着远方的山峦说:“我们的目标在千里之外,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才能到山顶。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目标靠近。” 在父亲的耐心引导下,小景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遇到困难时不再轻易放弃。

随着行程的推进,孩子们的体能和意志力都在悄然提升。进入河南境内后,地势变得平坦开阔,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的徒步热情高涨,原本每天 20 公里的目标被轻松突破,大部分时间都能走到 30 公里左右。

“每天早上 7 点准时起床,洗漱、吃早餐,8 点半准时出发,一直走到傍晚 5 点左右。” 余先生在社交平台上记录着每日的行程,字里行间满是欣慰。他分享的照片中,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徒步服,皮肤被晒得黝黑,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小景从最初需要父亲搀扶,到后来能独立走完全程,甚至会主动帮助队伍里的小伙伴拎背包、分享食物。

徒步途中,他们也遇到过不少考验。有几天下起了连绵的秋雨,道路泥泞湿滑,孩子们的鞋子沾满了泥土,裤脚被雨水打湿,寒意刺骨。余先生提前准备的防水冲锋衣和保暖衣物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孩子们在雨中坚持前行,告诉他们 “困难就像这场雨,总会过去,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晴天”。还有一次,小景不小心崴了脚,疼痛让他当场哭了出来,余先生用随身携带的医疗包为他处理伤口,一边按摩一边鼓励:“这点小伤不算什么,我们小景是个勇敢的男子汉,能战胜疼痛对不对?” 休息了半个小时后,小景忍着疼痛,重新站起来跟上了队伍。

每天的徒步结束后,余先生都会和小景进行睡前交流。他会问孩子当天的感受,听他分享路上的见闻,引导他思考遇到的问题。小景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到后来能清晰地讲述自己的想法。有一天晚上,小景突然对余先生说:“爸爸,我发现走路的时候,只要专注于脚下的路,就不会觉得累了。” 这句话让余先生深感欣慰,他知道,徒步的目的正在一点点实现。

行程的最后几天,队伍发起了冲刺。为了能提前抵达目的地,他们每天的徒步里程都在增加,最后一天更是创造了 45 公里的纪录。“那天早上出发的时候,孩子们都说要挑战自己,一路上互相加油打气,没有一个人掉队。” 余先生回忆,走到最后几公里时,小景的脚步已经有些踉跄,但他始终咬着牙坚持,还对身边的小伙伴说:“我们快到了,再坚持一下!”

2025 年 11 月 14 日晚上 9 点,当聊城的城市灯光出现在远方地平线时,队伍里爆发出阵阵欢呼。经过 45 天的日夜兼程,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1000 公里的徒步之旅圆满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

早已在聊城等候的亲友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温馨的庆功宴。餐桌上摆满了当地特色美食,鲜花和掌声围绕着每一个孩子。最让人感动的是,亲友们还为每个孩子定制了专属奖牌,奖牌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徒步的起止地点,以及 “千里同行,勇者无畏” 的字样,背面还有父子同行的图案,纪念这段难忘的旅程。

小景捧着属于自己的奖牌,稚嫩的脸上满是自豪。他反复抚摸着奖牌上的文字,对余先生说:“爸爸,我做到了!我走了 1000 公里!” 那一刻,余先生的眼眶湿润了,45 天的辛苦与付出,在孩子自信的笑容面前都变得值得。“这枚奖牌,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见证,会成为他一生宝贵的财富。”

旅程结束后,余先生惊喜地发现小景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身体素质方面,小景长高了两到三公分,体重也有所增加,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眼神变得明亮有神,整个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更让他欣慰的是孩子精神层面的成长:小景变得更加乐观开朗,遇到陌生人也能主动打招呼;自信心明显增强,不再因为自己的多动症而自卑;做事情的专注力和耐力也大幅提升,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

“他跟我说,原来自己也能这么厉害。” 余先生笑着回忆,小景还和其他孩子开玩笑说,以后还想再走一次 1000 公里。这段徒步之旅,让小景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他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湖南   山东   厉害   父亲   儿子   孩子   慈利   队伍   奖牌   聊城   行程   目标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