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特朗普直接用行政令把美日协议给落地了,这协议里的门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美国占了大便宜。
比如日本输美产品要按15%的基准交关税,汽车关税也压到了15%,还得给美国农产品开更大的准入口子,连“最低进口配额”都定好了。
更关键的是,日本承诺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主动权全在美方手里,想投哪个行业、怎么投,基本都是美国说了算。
反观美国这边,除了口头承诺“会考虑日本关切”,没拿出半点实在的好处,说白了就是日本单方面在让利。
可协议刚落地没几天,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宣布要辞掉自民党总裁,连带首相位置也得让出来。
他自己说是“避免党内分裂,让新人扛担子”,但明眼人都看出来,一是美日谈判暂时告一段落,他这个“谈判首相”的任务算完了。
二是党内那些派阀早就盯着位置,之前因为谈判让步太多,不少人已经在背后拆台。
再加上民意支持率掉得厉害,老百姓对协议里的农产品开放、制造业利润被压有意见,他再撑着也没意义,辞职算是顺坡下驴。
石破茂一退,自民党马上启动临时总裁选举,现在舆论基本锁定“二选一”——一个是高市早苗,一个是小泉进次郎。
先说说高市早苗,她没正经属于哪个派阀,但在自民党保守圈里,她就是“精神领袖”级别的。
早年从安倍派出来后,一直把自己当安倍晋三政治遗产的继承人。
到2025年这时候,安倍派因为“黑金”丑闻散了,96个国会议员各找各的出路,高市就靠“要修宪、要扩军”的硬立场,拉来了其中快60%的保守派议员,成了“后安倍势力”的核心。
她的靠山其实是个“铁三角”:政治上,拿到了自民党老大哥麻生太郎那伙“麻生派”里安保鹰派的支持。
钱上,三菱重工这些军工企业、JX控股这种能源巨头是她的金主,这些企业就盼着靠强化日美安保合作多拿军购订单。
舆论上,右翼媒体《产经新闻》一直帮她吹,把她塑造成“能扛住周边威胁的硬角色”。
所以高市看日本现状,想法特别直接:给美国让点经济利益,是换美国“安保保护伞”的必要代价。
她觉得日美协议里答应的5500亿投资、开放农产品这些,本质就是“为国家安全花钱”,不光反对改协议,还想快点落实关税条款,好让美国更支持日本扩军。
再看小泉进次郎,跟高市不一样,小泉进次郎的靠山不局限在一个派阀里。
他天生就继承了父亲小泉纯一郎那种能跨“森派”和“宏池会”的人脉,尤其是在年轻议员里,号召力没人能比,自民党青年局80%的人都支持他“别搞金钱政治、重建党内信任”的说法。
现在自民党传统派阀都散了,很多没派系的议员都愿意跟他。
他的支持基础更偏向“经济优先”:官僚体系里,从经济产业省出来的议员都把他当“产业代言人”,就盼着他推动半导体研发补贴、新能源汽车扶持这些政策,别让对美投资把关键领域的钱抽走。
企业里,丰田、本田这些制造业巨头认可他“别跟美国绑太死”的想法,希望靠推进RCEP、CPTPP合作,少依赖点美国市场。
老百姓这边,无党派选民和城里的年轻人就吃他“形象清爽”这套,特别是认同他说的“给农民补贴得跟绿色转型结合”这种实在的民生政策。
小泉看现状就务实多了,竞选时就明说:日本现在是“为了安全靠美国,结果把经济主权丢了,越陷越深”。
他主张把对美投资的时间从协议里默认的2年拉长到5年,还想设个“产业升级专项基金”,别让半导体、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的钱被挪去填美国的窟窿。
这思路既延续了他爸“别被派阀捆住”的风格,也暗着想改改自民党“安全第一”的老路子。
但别管这俩人谁最后当选,接下来都得走一条窄路,根本谈不上“绝路”,但日子肯定不好过。
特朗普那行政令白纸黑字写着,日本的汽车降税、农产品准入、5500亿投资这些承诺,基本都是锁死的。
要是新首相敢说“想改改条款”,美国那边立马就能拿“重新谈判”“加征额外关税”来施压。
之前日本想在大米配额上多争取点弹性,美方直接放话“要么按协议来,要么咱们重新算关税账”,最后日本还是得妥协。
这种情况下,新首相能做的最多是“柔性微调”,比如跟美国商量“5500亿投资能不能分5年投,别一下子把钱抽走”,或者“汽车关税能不能分阶段降,给国内车企点缓冲时间”,但想改“单向让利”的大格局,门儿都没有。
而且为了履行农产品准入承诺,日本得给本土农民发补贴,不然大米、牛肉价格一跌,农民得闹翻天。
5500亿对美投资,钱从哪儿来?要么是政府引导企业掏钱,要么是动用财政资金,这俩路子都会分流国内的产业升级资金。
本来日本想给半导体、新能源车企砸钱搞研发,现在钱可能得先挪去填美国的投资窟窿。
更麻烦的是,汽车行业降税后,美国车进来更便宜,日本本土车企的利润会被压薄,到时候车企可能会裁员、降薪,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又得上来,新首相还得拿财政补贴去安抚,等于拆东墙补西,财政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这协议不光是经济条款,还绑着“安全合作”的附加条件——美国明着说“你让了经济利益,我就帮你强化安保”,暗地里却要求日本在对华政策、半导体出口管制上跟美国保持一致。
比如之前日本想跟中国谈稀土进口的长期合同,美国立马出面“提醒”日本“得跟盟友步调一致”,最后这事就黄了。
新首相不管是高市早苗还是小泉进次郎,想在外交上搞点自主动作都难,基本得跟着美国的节奏走,等于把日本的外交自主权又让出去一块。
还有个隐藏风险不能忽略——美国国内的法律不确定性,之前特朗普搞的好几项关税政策,都被美国法院裁定违法,现在最高法院还在复议类似案件。
要是这次美日协议里的关税条款也被法院推翻,美国很可能会反过来逼日本“重新谈判”,要求日本让更多利益。
要是不推翻,美国也可能以“日本执行不到位”为借口,追加新的要求,这对新首相来说,就是个随时可能爆的雷,不管怎么应对,都得再让利。
那新首相就一点办法没有吗?也不是,只是空间特别小,比如可以跟美国“以时间换空间”,把汽车降税、投资到位的时间拉长到3-5年,给国内车企、企业争取点转型时间。
再比如多搞多边合作,加速推进RCEP、CPTPP里的合作,跟东盟、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多签点贸易协议,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样就算美国那边变脸,日本也不至于太被动。
还有就是得稳住国内民意,比如把给农民的补贴落实好,给制造业企业搞点绿色转型、数字升级的补贴,让老百姓感受到“虽然让了经济利益,但日子没变差”,这样执政基础才能稳一点。
说到底,接下来不管是高市早苗还是小泉进次郎上台,都不是“选一条新路线”,而是“选怎么把对美让利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尽量保住日本的经济、外交自主权”。
日本现在的处境,说是“绝路”有点夸张,但确实是走在一条又窄又陡的路上,往前一步得看美国脸色,往后一步又怕国内出乱子,只能小心翼翼地挪。
至于能不能挪出点空间,关键还得看新首相能不能在“对美妥协”和“保国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平衡可不好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