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守护者阿布巫淋:从母爱载体到毕生事业 想为彝绣找到一条焕新路|凉山新面孔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图由受访者提供

“彝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阿布巫淋思索过后,用不同时间段区别出彝绣对他的意义:“小时候是妈妈的爱,长大了是和家乡的连接,现在彝绣是我的事业。”

1990年,阿布巫淋出生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他的母亲阿西巫之莫,是甘洛县知名的绣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彝绣,贯穿了阿布巫淋的整个人生轨迹。从童年时衣服上的图案,到如今各大时装周、品牌商家的灵感“新宠”,阿布巫淋见证了彝绣从日常必需的技艺到鲜有人问津,再到重新绽放出新生命力的起伏变化。

这些年来,如何为传统的彝族刺绣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是这名凉山青年一直思考的问题。8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阿布巫淋,走进他的彝绣世界。

阿布巫淋和母亲阿西巫之莫

彝绣,意味着什么?

阿布巫淋对彝绣的认知,是从母亲坐在火塘边,在衣服上为他勾出一针针草木花鸟开始的。

“我可能是整个甘洛县最早把缝纫机当玩具的孩子。”小时候,阿布巫淋爱把双脚踩在家里的缝纫机踏板上,学着妈妈的样子,踩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靠着妈妈手里的一针一线,两个哥哥和阿布巫淋相继完成了学业。2009年,阿布巫淋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4年后大学毕业,他留在了成都一家企业从事外贸出口的工作。

和别人在重要场合时身着西装革履不同,阿布巫淋一直穿着妈妈给他手工缝制的黑色彝绣上衣,这成为他特有的标志,也成为了他乡愁的载体。每当有人问到衣服上的纹饰,他都会给别人详细讲解,但更多时候,阿布巫淋一直认为,彝绣只是生活中一个很普遍的技艺。

阿布巫淋(右一)和母亲阿西巫之莫(左一)带着彝绣走上芬迪舞台

观念的改变,发生在2020年。在有“中国三大时装周之一”之称的深圳时装周上,粉蓝时尚艺术跨界秀《寻迹·彝》,吸引了许多服装界的设计师们前来观展。“我当时非常惊讶,没想到彝族文化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阿布巫淋说,那一次,他感受到了来自凉山的文化自信,也为之后将彝绣作为事业发展埋下了种子。

2022年,意大利奢侈品芬迪找到阿西巫之莫,想和她联名一款具有彝族特色文化的包,阿布巫淋承担起了沟通和对接的相应工作。为了确保这个项目能够顺利完成,把彝族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2023年,阿布巫淋辞去工作回到凉山,开始了他的“彝绣之路”。

阿布巫淋

让彝绣传承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让它回归生活。”阿布巫淋说。

阿布巫淋的记忆中,小时候,彝绣的服饰满大街都是,他觉得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随着制造业生产力的提高,更加简单、便捷的服饰走进了大众视野,他开始发现,穿彝绣服饰的人,变少了。

“让非遗回归生活,无形中会提高它的普及度,让更多人了解它,它就能活下来。”阿布巫淋说。在母亲建立的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里,有1000多位绣娘,平日里,她们用手里的一针一线实现在家“带着娃,挣着钱”,但很难获得大量订单。

“手工产品与普通消费品肯定有所差别,如果想要实现批量化的生产,一定要完善彝绣工艺的标准化。”在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对接的过程中,阿布巫淋感受到了现代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严格,以及当前彝绣发展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痛点。因此,回到家后,他开始尝试用产业化的严格标准来创新设计彝绣产品。

“这个工作特别困难。”阿布巫淋说,因为很多当地绣娘文化水平不高,她们在技术和认知上都达不到要求。于是,阿布巫淋把纹样的所需材料用量做成材料包,给每一位绣娘发成品图,并现场教学,小到每一针要绣几毫米,大到每一朵花的绽放程度,都一一标准化。

“这样的标准化会不会影响手工制作的意义?”面对记者的提问,阿布巫淋认为标准化其实是一件好事。“标准化并不是为了遏制绣娘的创作,而是对产品品质如一的保证,这样才能让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阿布巫淋认为,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为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彝绣产业化提供保障。

正是在标准化的要求下,现在合作社也开始承接一些大型企业的批量化手工订单,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合作社采风调研。

今年7月,凉山州成立彝绣产业促进会,合作社成为了副会长单位,阿布巫淋也在其中看到了彝绣产业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阿布巫淋和母亲阿西巫之莫为绣娘进行培训

除了政策对彝绣的重视,阿布巫淋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彝绣培训班里,开始出现了男性的身影,与绣娘相对应的,是拿起针线的绣郎。

“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彝族刺绣,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观念上的转变,开始不把彝绣当作有着性别之分的技术,而当成了一种文化。”阿布巫淋说。

阿布巫淋设计作品:黑索玛

传统技艺,传承的是什么?

和其他的传统技艺传承者们一样,阿布巫淋认为,文化要想实现传承发展,创新是必须要走的路。

“其实艺术设计是一个偏现代化的学科,而彝绣属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它们是能够有链接的。”但在沉下心从事彝绣相关行业之后,阿布巫淋也开始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今年4月,阿布巫淋为一家大型电商公司设计了一款彝绣伴手礼——在笔记本的封面上,用彝绣的针法,绣出了敦煌宝相花的图案。这一次跨界,源于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丝绸之路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后,获得的灵感。

阿布巫淋为电商公司设计的笔记本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们,将不同的文化用创新设计的方法和规律,结合适当的形式与工艺,设计出新的产品。阿布巫淋从中意识到,彝族文化想要发展,不能拘泥于只讲自己的文化,而是要走出去,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

“传统技艺的传承,其实并不是图案的延续,而是传递民族的文化和世界观。技艺只是载体,目的是要把彝族‘万物有灵,师法自然’的思想传递出去。”阿布巫淋说。

在阿布巫淋看来,回到凉山,反而让他离世界更近。如今,阿布巫淋不仅要当设计师,还要担任合作社与外界的沟通者,绣娘们的服务者。虽然忙碌,但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阿布巫淋(后排左6)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丝绸之路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计划”

阿布巫淋越来越觉得,彝绣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所以未来,他希望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彝绣,让彝绣走向世界。

“将来我打算打造一个彝绣艺术空间,里面单独一个区域要摆上一些新的玩具,在更好地服务绣娘的同时,加强和知名高校的合作,为绣娘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夏令营的机会,给他们种下一个努力学习的种子。”阿布巫淋说,“通过彝绣,去连接世界,连接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时尚   阿布   守护者   毕生   母爱   载体   新面孔   事业   彝族   文化   甘洛县   技艺   刺绣   合作社   母亲   传统   服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