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决定晚年生命质量的关键,不是靠养生,更不是药物,而是这4种能力!,读书369,10分钟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杨振宁先生百岁人生落幕,无数人感叹这位顶级大师的离世。
他在物理上的学术成就或许我们无数普通人终生都难以企及,但他那极度丰富又充盈有力量的生命状态,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外界总好奇:他为何能在百岁高龄仍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
杨振宁先生曾幽默回应“大概是基因好,也幸运”,但细读他的晚年生活便会发现,支撑其高质量生命状态的,从来不是复杂的养生套路或名贵药物,而是这四种根植于心的生命能力。
“我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春树的这句话,道破了衰老的本质:真正的衰老,从不是皱纹爬上眼角的时刻,而是在你开始用年龄给自己设限的那一瞬间。
我们总习惯用年龄划分人生阶段“30岁该成家立业”、“50岁该准备退休”、“70岁该含饴弄孙”......
见过生活中太多人刚过花甲,便主动给自己贴上"老人"标签,放弃学习新技能,回避新鲜事物,在自我暗示中加速衰老。
其实年龄这东西,真的没那么重要。
杨振宁先生82岁还在讲台上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整整一学期每周准时出现,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从头讲到尾,毫无倦怠之色。
90岁那年,他还在清华园带博士生,经常会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到深夜,会因为一个公式推导争执得面红耳赤,甚至会在学术会议上突然站起来说:“这个观点我不同意,我们得从头算。”
即使到了96岁时,他仍欣然接受西湖大学的邀请,继续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他还会与年轻学者探讨物理前沿问题,对学术动态始终保持敏锐的感知......
你说他是老人吗?
从年龄上看是,但状态上看,比很多年轻人都有活力。
曾经就有记者采访说:
“您这么大年纪,是不是该退休享清福了?”
他却摇摇头:
“我从没觉得自己老了,再说,做喜欢的事,哪里需要退休?”
杨振宁的晚年生活告诉我们:真正的衰老从来不是白发与皱纹的出现,而是从接受"年龄绑架"开始的。年龄也从来不是衡量生命的刻度,“你做了什么”才是!当你拒绝用“老人”的标签定义自己时,身体自然会跟着心态“年轻”起来。
从网上看过这么一句话:“重要的事认真争,无关的事懒得辩”。
纵观杨老的一生,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杨振宁“不内耗”的处事哲学:人生精力有限,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才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
杨振宁先生这种“认真争”的背后,是对原则的坚守:关乎科学、关乎家国、关乎内心认定的“重要之事”,必须寸土不让,一定要争到水落石出。
当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假设时,面对整个物理学界的质疑与反对,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反复推演论证,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
这种较真的态度,在他晚年仍未改变。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他对学术标准的要求近乎严苛,小到论文中的公式推导,大到研究方向的选择,都会与同事仔细研讨,甚至发生激烈争论。
他深知,学术上的妥协就是对真理的辜负。
在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上,他却总是“懒得辩” 。
他的人生向来不缺流言蜚语,从年轻时的“学术分歧”到家国抉择,从晚年的“婚姻争议”到“为何不退休”的议论......
对此他实行“三不原则”:不看八卦新闻,不回应恶意揣测,不参与无意义的争论。
他曾对翁帆说:“别人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我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做好该做的事,比什么都强。”
与其在别人的评价里消耗自己,不如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和事。
看着身边有些老人晚年衣食无忧,却总被烦恼缠身,并非因为身体的病痛,而是被困在了他人的评价里,为琐事争论不休,久而久之,还惹病上身。
正如杨振宁先生说过:人要学会分辨什么事值得你花精力去争。重要的原则问题,该坚持就坚持;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糊涂一点反而活得轻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老人:退休后他们就觉得‘我这辈子完了,没啥可干的了’,每天就是起床、吃饭、看电视、睡觉,日子过得机械死板。
渐渐地他们就因失去生活重心而陷入迷茫,心态迅速衰老,身体也跟着快速老化。
杨振宁先生通过他的晚年经历告诉我们,衰老的快慢与年龄无关,只与心态相连。
据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回忆,在与杨振宁交谈时,只要谈及物理学前沿,这位老人便会眼睛发亮,语速加快,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与年轻人别无二致。
除了学术,他对生活也充满热爱:喜欢与朋友畅谈艺术与品尝美食;闲暇时读书品茶,在文字中寻找慰藉。
或许有人会说:“杨振宁是天才,我们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热爱’?”
但其实,热爱不必惊天动地,它可以是每天练字的一小时,是周末烘焙的蛋糕,是退休后学的广场舞......
你看那些活得好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热爱。有的爱摄影,有的爱写字,有的爱跳舞......
不管是什么,只要有件事能让你每天都期待,那就够了。
这种由热爱催生的活力,远比任何保健品都更能滋养生命。
现在这个社会,信息太多太滥了。
老人们每天也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微信群里转发的养生文章,朋友圈里晒的美好生活......看多了,难免就会有焦虑产生:
担心身体健康、忧虑子女生活、纠结财产分配.......
之所以如此,还是被欲望所累。
杨老一生追求科学的深邃与精妙,生活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简单,他不抽烟、不喝酒,远离一切有害身体的习惯;
饮食上讲究慢食多餐,不追求山珍海味,只需保证营养均衡;运动也没有复杂的套路,不过是偶尔骑健身脚踏车,或是悠闲地散步。
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正是他内心安宁的源泉。
当然这种“简单”,不是说要过得清贫,而是说要懂得为生活做减法。
不重要的社交,可以不参加;不必要的东西,可以不买;不喜欢的事,可以不做。
这份简单并非乏味,而是历经千帆后的通透: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而舍弃那些多余的欲望,让他的内心始终“安宁”,不为琐事烦忧,不为未来焦虑,只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物欲,减去他人的期待,只留下“热爱的事”和“重要的人”,保持简单的心态,才能在岁月的沉淀中获得自在与从容。
▽
杨振宁先生的百岁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理想的晚年状态:不被年龄绑架,懂得取舍纷争,怀揣热爱前行,坚守简单本心,活得安宁自在。
这四种能力,核心就一点:别把自己活成一个标准化的老人。
年龄只是个数字,不应该成为你放弃的理由。
该学就学,该争就争,该放就放,该简单就简单。
说到底,晚年活得好不好,靠的不是养生保健品,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长青的心态。只要内心有力量,自会被岁月温柔以待。
读书369
,赞8764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