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男同学居然互称“宝宝”,这正常吗?

面对妈妈的质疑,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不断摇头:“妈妈,不是你想的那样,真的不是!”


高女士如约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开口就说:“老师,这些天我都愁死了,总觉得儿子的性取向有问题。要真是那样,以后我们家可就无后了啊!”说完,眼泪掉了下来。


我安抚她:“家长总爱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你说说具体情况,看我能不能帮你。”


高女士定了定情绪,说儿子小宇之前一直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让她非常省心。升入初中后,小宇和她依然关系融洽,每天睡前都会和妈妈分享学校趣事。


看着儿子帅气的脸,高女士很欣慰,觉得儿子成绩优异、体贴父母,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可今年5月初,高女士偶然发现儿子并没有她想的那么完美。


那天全家出去游玩,出了不少汗,回家后小宇去洗澡,洗澡前他将手机放在客厅的餐桌上。高女士坐在餐桌旁择菜,突然儿子的手机亮了,她瞥了一眼,愣住了:是一个陌生头像发来的消息,称呼小宇 “宝宝”。


这个亲昵的称呼让高女士产生了好奇。小宇的手机是高女士以前用的,她的指纹能解锁手机,于是她拿起手机查看。


原来,发消息的是儿子的一位男同学。高女士的手指迅速下滑,翻看儿子和对方的聊天记录,越看越震惊——儿子和男同学互称“宝宝”,聊的内容也很亲密。


高女士赶紧将手机放回餐桌,大脑一片空白。她从未想过,乖巧的儿子居然会这样。


等小宇洗完澡,高女士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和儿子聊一聊。



高女士把儿子喊到客厅,指着手机说:“刚才你的手机来了一条消息,我看了。”随后,她质问儿子,和男同学互称“宝宝”是不是在谈恋爱,又问儿子是不是同性恋。


得知妈妈没有得到允许就看了自己的手机,小宇气得大哭。面对妈妈的质疑,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不断摇头:“妈妈,不是你想的那样,真的不是!”


看到儿子情绪崩溃、全盘否定,高女士既心疼又困惑,她不知如何安慰儿子,也不知如何解决此事。


随后几天,家里的气氛格外压抑。小宇不再像往常一样和高女士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也很少主动和妈妈说话,有什么事都找爸爸。高女士尝试和儿子交流,可儿子总是回避,实在回避不了,就敷衍几句。


高女士很无奈,却也没敢多问,怕和儿子的关系闹得更僵。


几天后,小宇主动对高女士说,自己已经不和那个男同学聊天了。高女士点点头,心想这事过去就算了。为尊重儿子的隐私,她没有再看儿子的手机,也没有对老公说起,只是叮嘱儿子要好好学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本以为这事翻篇了,可上周高女士鬼使神差地又想起来,心里忐忑不安。趁儿子洗澡,她再次打开儿子的手机,结果一看,心凉了半截:儿子和那个男同学还在聊,且和之前一样亲密。儿子的承诺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这次,高女士真慌了——既不敢贸然找儿子谈,怕伤害儿子的自尊心,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伤害母子感情。但是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高女士说自己一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于是向我求助。



两个初一男生互称“宝宝”,可能是一种友好的称呼,是他们小群体的一种社交方式,并不必然指向恋爱关系


听完讲述,我对高女士说:“同为家长,我很理解你对青春期儿子的担忧,但请先平复心情。小宇上初一,正处于自我认知和情感探索的关键期,此时家长引导孩子,要更有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随后,我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互称“宝宝”或许是小群体的一种社交方式,家长不必惊慌。


现在出门吃饭,服务员见女的就叫“美女”,见男的就叫“帅哥”。“美女”真美吗?“帅哥”真帅吗?未必,只是称呼而已。两个初一男生互称“宝宝”,可能也是这样,是一种友好的称呼,是他们小群体的一种社交方式,并不必然指向恋爱关系。


至于聊天内容有越界之处,对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好玩、好奇大于事情的本质。所以,家长最好对此保持“好奇而不审判,引导而不控制”的态度,让孩子觉得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温馨的港湾,家长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青春期孩子的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来告诉你答案,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耐心和信任。


二、青春期情感本就多元模糊,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定性。


青春期的情感探索≠确定性取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人的性取向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期,而到了青春期,体内激素的变化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产生强烈的好奇。他们会通过模仿、尝试用亲密称呼如“宝宝”来表达情感依赖,而不是明确地表达性取向。此时,孩子内心更渴望的是被关注和被接纳。


调查显示,青少年阶段的同性吸引很多是暂时的:约80%有过同性吸引体验的青少年,成年后会认同自己为异性恋,而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在同性中寻找情感共鸣。


据高女士介绍,小宇的性格偏内向、人缘好,而这类孩子往往更擅长通过深度交流,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对他而言,同性朋友间的亲密互动如倾诉心事、分享秘密等,是更安全的情绪出口,但未必涉及恋爱。



三、用“支持性陪伴”替代“干预式纠正”。


家长未经允许查看孩子的手机,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感觉自己不被信任。家长可以尝试用行动传递信任,比如,高女士可以对儿子说:“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如果你需要妈妈帮忙,随时说。”


另外,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不要预设立场,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喜欢对方”“是不是在恋爱”等问题,因为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家长可以询问孩子的感受,比如,问孩子:“和他聊天,你开心吗?”“他身上有哪些优点,让你想和他做朋友?”等。


四、调整心态,放下培养完美孩子的执念。


高女士说她以前觉得儿子很完美,如今大失所望。我建议她调整心态,因为如果她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执念,就会对儿子偏离她预期的行为特别敏感。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哪怕成年人。成长,就是不断打破固有形象的一个过程,高女士必须放下培养完美孩子的执念,告诉自己:无论以后如何,儿子都是有价值的。



“是啊,阿姨,‘宝子’是现在学生之间的流行叫法,关系好的,还可以叫‘宝宝’。”—— 原来是自己多疑了


高女士表示,她对我的分析很认可,但眼下她最着急的是如何与儿子重建信任和如何引导儿子的性取向趋于正常。


我告诉焦虑的高女士:“你想和孩子重建信任,要先反思你没有得到允许就查看孩子手机的行为。你不要预设立场,不要从孩子有问题的视角看待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隐私被侵犯,必然伤害母子感情。你想重新赢得孩子的信任,就要真诚地向他道歉,消除他的对抗心理,然后再向孩子表达关心而不是批评他。你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开启对话:‘之前,妈妈没有得到允许就看你的手机是妈妈不对,以后妈妈不会这样做了。不过,妈妈很担心你是不是遇到了困扰。’”


至于性取向,我建议高女士和儿子分享与此有关的新闻、书籍或影视剧,让儿子对同性友情的边界有清晰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和儿子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喜欢”“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让孩子在思考中自我澄清。


初中生学业紧张、社交圈狭窄,容易对身边的同学产生情感依赖。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社团活动,或让他参加假期夏令营,有认识更多同龄伙伴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不会将情感寄托在身边同学的身上。


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与同性、异性的互动模式。如果他和其他朋友也能建立起亲密感,那他只是社交风格细腻;如果他仅对某个人特别依赖,家长要进一步观察孩子对此人的情感是否具有排他性、占有欲等恋爱特征。


我建议高女士,回家后找机会认真地和孩子谈一次,摸清情况,有的放矢。


临走,高女士与我约定跟踪服务。


此后,高女士不断给我发来消息。我从中得知,咨询后的首个周日,她带儿子去看了电影,然后一起吃了牛排。


吃饭时,高女士就偷看手机一事向儿子道歉,并表示以后不会再这么做,会尊重他的隐私。高女士还把自己上大学时,和同宿舍姐妹的友情讲给儿子听,帮他区分友情、爱情的不同。



看过电影、吃过饭后,高女士明显感觉儿子的情绪好了不少,更愿意跟她说话。


六月中旬,和小宇互称“宝宝”的男同学过生日,家长在烤肉店办生日派对,邀请班里好几个同学参加,其中就有小宇。


小宇把这个消息告诉高女士。高女士觉得这是观察儿子和同性、异性互动的好机会,便说自己也想去,并承诺给过生日的男同学买礼物。小宇征求男同学的意见,男同学爽快地答应了。


生日派对如期举行,高女士买好礼物,和小宇一起去了。派对上的几个女孩活泼大方,她们都喊对方“宝子”。


高女士心头一震,问她们平时都这么叫吗?一个女孩回应:“是啊,阿姨,‘宝子’是现在学生之间的流行叫法,关系好的,还可以叫‘宝宝’。”


听到这些,高女士的心结一下子解开,开玩笑说:“那我就叫你们‘宝子’!”几个孩子都笑着答应“好啊、好啊”。派对上,孩子们打闹逗趣,亲热又自然。高女士彻底释然,借口有事提前走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走后孩子们会玩得更加尽兴。


出门后,高女士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虚惊一场。


我告诉高女士,虽然是虚惊一场,却也是一次难得的了解孩子的机会,以后她要学会用更开放的心态陪伴孩子。


END

作者:辉 子

编辑:壮青青

部分图片来源AI生成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男同学   儿子   宝宝   女士   孩子   家长   妈妈   手机   情感   青春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