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大师,一生拯救百万件“国宝”,被誉为“文物守护神”,他就是徐森玉。徐森玉,1881年出生,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他出生在浙江湖州菱湖镇,少年就读家塾,后入白鹿洞书院,师从于式枚,贯通经史,打下扎实文史哲基础,终成一代文物鉴定领域的领军人物。

1924年11月,徐森玉参与
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为筹建故宫博物院劳心费力。后任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主任兼善本、金石部主任,之后改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里珍藏的众多文物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在徐森玉和同仁们的坚持下,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以多数票通过文物南迁决定。自1933年开始,将故宫库房精挑细选出来的上万箱文物,从北平秘密迁往上海、南京,后分为三路向西南疏散。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故宫南迁文物的运输队只能用货车、平板车翻山越岭。徐森玉全程护送,在历经诸多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后,终于将文物安全送达指定疏散地点。
1940年,徐森玉与郑振铎等人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在上海转移10万余件珍贵古籍善本。徐森玉乘船离沪赴港时,毅然承担两大箱“可列入‘国宝’之林的最珍贵古书”的护送任务,这批古书后由香港空运到重庆。
1942年,日本侵略者派“东方文化考察团”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赵城,扬言赴广胜寺,登飞虹塔游览,其目的是借机掠取砌藏于塔中的《赵城金藏》。徐森玉知道后,立即向挚友郑振铎求助。郑振铎向中共地下组织转达了这一消息,该消息很快传到八路军总部,八路军随即紧急将《赵城金藏》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4800卷《赵城金藏》落入日寇之手。
上海解放后,徐森玉担任上海文管会负责人,为国家收集、整理了难以计数的古玩珍宝。此外,他还在上海的银行保险柜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物——“天王玉玺”两方,后调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51年11月中旬,受周总理委托,70岁的徐森玉南下广州,以48万港币为国家购回“三希堂”珍品中的两件——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揭开香港文物回购序幕,许多国之重宝重回内地。
这样一位“国宝守护神”,值得后人铭记!
来源:浙江党史、《阅读时代》2025年第11期
作者:佚名
编辑:王呈旭(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