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背后,是政策铁拳与行业自律的共振,以及供需天平微妙的平衡修复。
7月8日午盘,通威股份的涨停板封单量突破80万手,大全能源股价飙升逾15%,首航新能更是录得20%涨幅。整个光伏板块如同久旱逢甘霖,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单日暴涨5.08%,多只光伏ETF涨幅超过5%。
资本的热烈追捧源自多重利好信号的集中释放: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自6月26日以来累计涨幅超20%,7月8日一度触及涨停;头部硅料企业证实“月供需基本平衡,几乎没有新增库存”;工信部一周内两度发声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性竞争。
光伏行业的政策风向在2025年7月发生根本性转变。7月3日,工信部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列为核心议题。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举措。
这并非孤立信号。7月初发布的《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文,直指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导致的市场分割问题。高层意志通过政策通道迅速传导至产业端——多家多晶硅头部企业已开始通过减产检修、联合限价构建价格同盟。
行业协会同步发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开倡导打造“产业命运共同体”,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性竞争。这种政策与行业自律的协同,标志着光伏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
“政策驱动落后产能出清后,产业链价格有望企稳回升。”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点破了市场情绪转向的关键。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已提前反应,光伏ETF近两周份额暴增9.5亿份,资金涌入规模居深市同类产品首位。
政策预期之外,行业基本面的微妙变化成为支撑行情的关键支点。
“现在硅料市场没有新增库存。”一位头部光伏企业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6月和7月硅料产能稳定在10万吨左右,与下游需求基本匹配。这一说法得到硅业分会数据印证: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59.6万吨,同比锐减44.1%,供给收缩成效显著。
库存消耗路径逐渐清晰。大全能源在机构调研中披露,行业硅料库存约40万吨,相当于2个月的下游需求,处于安全可控区间。硅业分会进一步预测,在无复产增量前提下,下半年可消纳库存约10万吨。
更精细的供给调节已在产业链展开。据硅业分会调研,7月起主要硅片厂商计划降低开工率四成左右。这种主动减产与政策导向形成合力,推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环比回升0.87%至3.47万元/吨。
期货市场提前嗅到变化。多晶硅主力合约自6月26日启动涨势,7月8日触及38385元/吨的阶段高点,部分企业现货报价甚至达4万元/吨。
资本狂欢背后,产业深层次矛盾依然尖锐。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预计520GW,同比增速下滑至-5%;国内新增装机预计240-250GW,增速约-10%。需求萎缩背景下,产能过剩成为悬顶之剑。
国金证券分析显示,截至5月底全球多晶硅名义产能达304万吨,对应组件产出约1355GW,其中国内产能占比97%。严重过剩导致价格体系持续承压:硅料价格较2月底下跌16%,主流硅片价格累计跌幅达20%,N型电池片价格已跌破现金成本线至每瓦0.23-0.245元。
企业财务指标亮起红灯。截至一季度末,21家光伏主产业链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中位数攀升至73.27%,同比上升4.61个百分点。部分企业负债率突破危险阈值:协鑫集成达88.88%,爱旭股份85.97%,连龙头通威股份负债率也同比激增12.98个百分点至72.25%。
“按照二季度产业链价格走势,单季度业绩续亏基本无疑。”一位电新行业分析师指出,行业走出底部的关键取决于“三季度减产的实际力度与政策落地情况”。高盛的产业模型预测更为谨慎:光伏产能拐点可能延迟至2026年下半年,高成本产能将从2025年开始大规模退出。
当价格战难以为继,技术迭代成为破局利刃。拓日新能凭借1.6mm与1.8mm超薄光伏玻璃量产突破,推动晶体硅电池组件业务营收同比激增94.28%至3.96亿元。N型电池组件的量产普及,正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政策制定者已锁定技术升级路径。工信部座谈会明确要求“加快塑造我国下一代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支持钙钛矿等新型电池技术发展。这种导向与市场选择不谋而合——当前完全成本高于40美元/kg的硅料产能,将在2025年启动自然淘汰。
全球化布局成为另一条生命线。头部企业“TopraySolar”品牌在欧美市场获得高认可度,组件业务海外营收占比攀升至62%。这种“境内电站开发+境外技术输出”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更通过海外高端市场需求反哺技术研发。
资本市场的估值修复已悄然启动。尽管板块大涨,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最新市净率仅1.78倍,仍低于近三年82.54%时期的估值水平。这种低估状态与产业复苏预期形成的剪刀差,吸引着长期资金持续流入。
光伏产业的反转不会一蹴而就。硅业分会的测算揭示了复苏的复杂性:全年全球多晶硅需求约140万吨,而国内现有产能已达294万吨。解决过剩矛盾需要“严控产能增量”与“倒逼落后产能退出”的组合拳。
政策落地面临现实考验。尽管7月硅料产量预计维持在10.3-11.0万吨区间,但四川、新疆等地个别企业的复产可能增加供给压力。卓创资讯分析师刘一君指出,若硅料企业复产增量达8%,下半年供需平衡将再度恶化。
需求端的变量同样关键。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实施,光伏电站收益模型正经历重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适时推出《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鼓励充电场站配建光伏设施,为分布式光伏开辟新场景。
“行业自律下光伏玻璃将大幅减产,供需失衡状况将获改善。”交银国际的判断代表机构主流观点。民生证券进一步强调,高层密集发声旨在“把无序‘价格战’式的‘内卷’拉回到创新驱动、价值竞争的正轨”。
阳光穿透层云,照射在通威股份硅料生产基地的自动化流水线上。银色管道中流动的高纯多晶硅,折射出资本市场重新燃起的希望。然而产线旁控制室的数据屏仍显示着残酷现实:N型电池片价格持续在0.23-0.245元/瓦的现金成本线下挣扎。
政策铁拳与产业自律编织的防护网,暂时托住了坠入深渊的光伏行业。但真正持久的复苏,仍需等待技术迭代的钙钛矿组件突破量产瓶颈,仰赖全球化布局的“TopraySolar”品牌在欧美市场攫取更高溢价,更需要2026年产能出清拐点最终降临。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玻璃纤维纱及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主要产品包括:直接纱、合股纱、短切纱、细纱、多轴向织物、方格布、毡和细纱布。
近年来,公司成功开发出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边框。这种边框具备轻质高强、抗PID(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潜在电势诱导衰减)、耐老化、耐腐蚀、耐盐雾、耐高低温及高背压承载能力等特点。它不仅能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还能帮助光伏组件制造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公司是专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运营的清洁能源服务商。公司主营业务有:
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资运营、开发及服务。这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通过项目公司开发和建设光伏电站,完工后自持运营,获取长期电费收入。公司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全额上网”两种模式,与屋顶资源业主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或屋顶租赁协议,确保电站项目顺利运营。此外,公司还参与绿电交易,增加市场化绿电的附加收益。
石英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业务通过直接销售模式,向光伏设备生产商、电池片生产商等客户提供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公司是国际知名的光伏储能系统及产品提供商,专注于为海外市场供应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和并网逆变器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并网领域,覆盖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高能源价格地区,以及巴基斯坦、乌克兰、南非等新兴市场。
艾罗能源在光伏储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电路设计与控制算法的技术优势上。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已建立西安、深圳、苏州、杭州四大研发中心,拥有丰富专利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
艾罗能源通过ODM模式,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快速进入当地市场。公司产品通过贸易商和系统集成商等渠道销售。此外,公司持续推出新款工商业储能产品,积极布局产能,优化供应链,以提升产品交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专注于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公司具备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的能力,产业链已延伸至光伏电站领域。
公司在常州和滁州设有两大生产基地,具备12.5GW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产能和10GW的高效太阳能组件制造产能。主营业务涵盖多晶硅料、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单晶电池、单晶组件及光伏电站。
公司采用产销结合的经营模式,通过内部订单评审机制,合理安排采购、生产和销售。生产的电池片主要用于自身组件生产,特别是N型TOPCon电池的产能正在稳步提升。
晶光电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效、高性能且高性价比的光伏产品和服务。
公司是国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涵盖:高效太阳电池、高效光伏组件、多样化便携型太阳能电源及照明系统、光伏玻璃、光伏胶膜材料、光伏电站支架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此外,公司还专注于分布式及地面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与运维。其主要产品包括非晶硅、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应用产品,以及光伏电站的建设与运营。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石英坩埚产品、硅材料清洗服务及切削液处理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石英坩埚、硅材料清洗和切削液处理服务。公司专注于单晶硅材料产业链的配套产品与服务,特别是石英坩埚的生产和硅材料清洗服务。在光伏行业,其石英坩埚产品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尤其是长寿命石英坩埚和光伏用石英坩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公司在硅材料清洗和切削液处理领域也拥有重要市场地位。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通过与客户签署框架协议,灵活安排生产,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公司不断创新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以应对单晶硅材料产业链的技术变化和制造工艺的复杂性。
公司专注于光伏全产业链业务,涵盖高端装备制造、工业硅与高纯晶硅、单晶硅片、高效电池和组件等领域。公司通过N型产业垂直一体化战略,打造了光伏全产业链的生态闭环。
自2022年起,公司在稳固高端装备和硅片生产业务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2023年下半年,新增的硅料、电池、组件业务产能陆续投产,并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稳定运行。
公司在江苏、内蒙、安徽建有先进生产基地,尤其在高效电池和组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在电池领域,公司凭借技术创新降低了制造成本;在组件领域,公司则通过研发差异化产品,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