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早已成为很多中国人休闲生活的“刚需”。但经常出游的人应该都有个共同感受:在国内旅游,景区门票往往是开销里的“大头”——动辄几十上百元,热门5A景区甚至要三四百元,一家人出游光门票钱就够让人“肉疼”;可要是去过国外旅游就会发现,大多数景区要么免费开放,要么只收象征性的几块钱,这种巨大反差,让不少游客忍不住疑惑:同样是景区,为啥中外门票差距这么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距,核心原因或许藏在“运营逻辑”和“消费习惯”两大层面,并非简单的“贵与不贵”那么简单。

国内很多景区走的是“粗放式管理”路线,“门票经济”是核心盈利模式。对景区运营方来说,收门票是最直接、最省心的赚钱方式——只要把门票价格定上去,不管游客进入后体验如何,利润都能保底。这种模式下,景区往往缺乏动力去做后续服务升级,比如完善配套设施、开发二次消费项目,反正“钱已经到手”,对游客在景区内的餐饮、住宿、文创消费等,大多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服务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而国外很多景区更擅长“精细化运营”,不把门票当作盈利核心。他们更看重“流量转化”:通过免费或低价门票吸引大量游客进入,再通过景区内的餐饮、纪念品商店、付费讲解、特色体验项目等“二次消费”赚钱。比如卢浮宫免费开放后,游客在馆内书店、咖啡馆的消费,以及周边商圈的餐饮、住宿收入,远比门票钱更多;日本京都的寺庙免费开放,却能带动周边和服租赁、茶道体验、伴手礼等产业的繁荣。这种模式虽然管理更复杂,却能形成“游客得实惠、景区赚利润、周边获收益”的良性循环。

中国人“穷家富路”的传统思维,也在无形中让“高价门票”有了生存空间。对很多国内游客来说,出来旅游就是“花钱买开心”,只要景区名气大、值得打卡,哪怕门票贵一点也愿意接受,很少会因为门票价格放弃出游。这种“忍忍就过去了”的消费心态,让景区没有降价的压力,反而形成了“越有名越敢涨价”的恶性循环。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习惯还影响到了国外景区。不少原本免费的国外景点,发现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且对价格不敏感后,也开始针对性收费或提高票价。比如泰国清迈的部分寺庙、越南的下龙湾景点,都曾因为中国游客激增而调整门票政策,本质上就是抓住了中国游客“旅游愿意花钱”的消费特点。

其实“门票经济”本身没有对错,景区运营需要资金维护,赚钱是必然需求,但国内景区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差异化收费”思路。比如很多国家对本国公民和外国游客实行不同票价:本国游客凭身份证低价或免费,外国游客按正常价格收费,既照顾了本地人的休闲需求,也保证了景区收入;还有的景区实行“淡旺季差价”、“学生优惠”、“套票优惠”等,既灵活调节客流,也能提升游客的接受度。

反观国内,除了少数景区有学生、老人优惠,大多是“一刀切”的高价门票,缺乏灵活的定价策略,也难怪游客会“叫苦不迭”。随着旅游市场越来越成熟,游客对“性价比”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门票赚钱的模式,迟早会被更精细化的运营方式取代。

那么,你平时旅游更偏爱国内还是国外?有没有为高价门票“肉疼”过的经历?你觉得国内景区除了涨门票,还有哪些方式能实现盈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万能生活指南#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