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白发亲病逝宝宝墓碑妈妈发声:生前27次进ICU 求医3年花了近两百万,为什么还是不行,为什么就是不行

2023 年夏天,河南南阳一处公墓里,34 岁的 “橘妈”(媒体未公开其真实姓名,因孩子小名叫 “橘宝” 得名)蹲在一座小小的墓碑前,反复擦拭着碑上孩子的照片。照片里的橘宝穿着白色小衬衫,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而现实中,这个孩子仅在世间停留了不到两年。从 2020 年橘宝出生后确诊罕见病,到 2023 年遗憾离世,橘妈带着孩子跨省求医 3 年,花光近 200 万积蓄,经历 27 次 ICU 抢救,最终却没能留住孩子。如今,满头白发的她总在墓碑前喃喃追问 “为什么还是不行”,这段充满痛苦与坚韧的母爱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让人们看到罕见病家庭面临的残酷困境。

二、孕期期待:从产检正常到初为人母的短暂喜悦

2020 年春天,橘妈发现自己怀孕的消息时,正在事业单位整理文件。她放下手中的文件夹,指尖轻轻抚摸小腹,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笑意。从那以后,每次产检她都格外郑重,提前一天把产检需要的资料按顺序整理好,放进一个印着小太阳图案的文件袋里。B 超检查时,她会紧紧盯着屏幕,看着宝宝的轮廓从模糊的小光斑,逐渐变成能看清四肢的小身影,医生每次说 “发育正常”,都能让她开心好几天。

孕期的各项关键检查,橘妈一项都没落下。唐氏筛查结果出来那天,她特意让丈夫陪自己去医院,拿到 “低风险” 报告时,两人在走廊里悄悄击掌;无创 DNA 检测等待结果的 10 天里,她每天睡前都会对着小腹说话,盼着宝宝能传来 “健康” 的信号;大排畸检查时,医生指着屏幕告诉她 “宝宝的心脏、四肢都没问题,很活泼”,她甚至已经开始给孩子挑选婴儿床,还亲手缝了一床绣着小橘子图案的小被子 —— 因为她觉得秋天出生的宝宝,会像橘子一样饱满又可爱,所以给孩子取了小名 “橘宝”。

2020 年 9 月,橘宝在南阳当地医院顺利出生。护士把裹在粉色襁褓里的小家伙抱到橘妈面前时,她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孩子皱巴巴的小脸贴在她的胸口,小小的手紧紧攥着她的手指,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等待都值得。接下来的三天,她几乎没合过眼,一会儿给孩子换尿布,一会儿轻轻拍着孩子哄睡,连夜里都要醒好几次,确认孩子的呼吸是否平稳。

可这份初为人母的喜悦,只持续了三天。橘宝的黄疸不仅没有像医生说的那样 “逐渐消退”,反而越来越严重。出生第三天早上,橘妈给孩子换衣服时发现,孩子的皮肤从刚出生时的淡黄色,变成了深橙色,连眼白都透着黄色。更让她心慌的是,孩子喂奶时连含住奶嘴的力气都没有,呼吸也变得急促,小胸脯一鼓一鼓的,像是在用力喘气。

橘妈抱着孩子冲进儿科急诊室,医生用听诊器听了听孩子的肺部,又看了看孩子的皮肤,脸色立刻变得凝重。“黄疸值太高了,还有呼吸急促的症状,本地医院条件有限,赶紧转去郑州的大医院,晚了可能有危险。” 医生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橘妈浑身冰凉。她来不及回家收拾东西,只在医院附近的超市买了一包婴儿湿巾和几片纸尿裤,就抱着孩子坐上了前往郑州的救护车。

救护车上,橘宝的呼吸越来越弱,小小的身体在她怀里轻轻颤抖。橘妈把孩子紧紧搂在胸口,用自己的体温捂着他,嘴里不停地念叨:“橘宝加油,妈妈带你去看最好的医生,你一定要挺住。” 救护车一路鸣笛,窗外的风景飞快倒退,她却觉得时间过得无比缓慢,每一秒都像在煎熬。

三、确诊罕见病:从希望到绝望的瞬间崩塌

抵达河南省儿童医院时,已是深夜 11 点多。急诊医生早已等候在门口,接过孩子就往抢救室跑。橘妈跟在后面,看着抢救室的门缓缓关上,心里像被揪紧一样疼。接下来的三天,医院给橘宝做了一系列检查:血液检查时,护士要在孩子细小的手臂上找血管,橘宝哭得撕心裂肺,橘妈在旁边捂着嘴流泪;基因检测需要采集孩子的血液样本,她看着医生用针管抽取血液,手忍不住发抖;影像学检查时,孩子需要躺在冰冷的仪器上,她只能在旁边轻声安抚,希望孩子能少一点恐惧。

第三天下午,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拿着基因检测报告,走到坐在走廊长椅上的橘妈面前。“孩子确诊为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这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不足万分之一,目前国内还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维持生命,而且很多患儿在婴幼儿期就会出现器官衰竭,生存难度很大。” 医生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重锤,砸得橘妈头晕目眩。

“罕见病?怎么会是罕见病?我孕期所有检查都正常,医生都说孩子很健康,怎么出生后就成了罕见病?” 橘妈抓着医生的胳膊,反复追问,声音里带着哭腔。医生耐心解释,这类罕见病的筛查不在常规产检范围内,很多时候要等孩子出现症状后才能确诊。橘妈松开医生的手,慢慢靠在墙上,看着抢救室门上的 “正在抢救” 指示灯,第一次感受到了绝望 —— 她还没来得及好好陪孩子长大,还没听到孩子喊一声 “妈妈”,就要面对 “可能失去他” 的现实。

那天晚上,橘妈在医院的走廊里坐了一夜。她看着来往的医护人员,听着其他病房里孩子的哭声,心里满是迷茫。她给丈夫打电话,声音沙哑地说:“橘宝得了罕见病,没有特效药,怎么办啊?” 电话那头,丈夫沉默了很久,才说:“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要治,就算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能放弃。” 丈夫的话给了她一丝力量,她擦干眼泪,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只要橘宝还有一口气,她就不会放弃。

从那以后,橘妈的生活就只剩下 “求医” 两个字。她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把家里的事情交给丈夫,自己带着橘宝开启了跨省奔波的日子。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她查遍了国内所有能治疗罕见病的医院,只要听说哪里有专家能治这类病,就立刻带着孩子赶过去。

每次去外地,她都会提前一周订最便宜的火车票,通常是凌晨出发的慢车,这样能省下一半的车费。行李箱里装的全是橘宝的东西:常用的药物、换洗衣物、那床绣着小橘子的小被子,还有一个橙色的小玩具 —— 那是橘宝为数不多能玩的玩具,每次看到都会露出笑容。为了节省住宿费,她从不住超过 100 元一晚的酒店,大多时候选择医院附近的地下室旅馆。那些旅馆的房间没有窗户,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晚上能听到老鼠跑过的声音,但只要能离橘宝近一点,能及时知道孩子的情况,她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

四、27 次 ICU 抢救:耗尽积蓄与青春的艰难抗争

三年求医路里,橘宝先后 27 次被送进 ICU 抢救,每一次都像在鬼门关前走一遭。最凶险的一次是 2022 年冬天,橘宝因为肺部感染引发呼吸衰竭,被紧急送进 ICU 插管。那天晚上,郑州下着大雪,气温低到零下 10 度。橘妈裹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在 ICU 门外的长椅上坐了整整一夜。走廊里的灯光惨白,偶尔有护士匆匆走过,她都会立刻站起来,声音颤抖地问:“护士,我家橘宝怎么样了?有没有好一点?”

有一次,护士出来换液体,告诉她 “孩子暂时稳住了,但还没脱离危险”,她才稍微松了口气。可刚坐下没多久,又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疼,会不会害怕。她从行李箱里拿出那床小被子,抱在怀里,仿佛这样就能给孩子力量。天亮时,雪停了,第一缕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进来,护士再次出来告诉她 “孩子情况好转,能自主呼吸了”,她才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冻得没有知觉,脸上还挂着未干的眼泪。

为了给橘宝治病,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橘妈后来算了一笔账:每次 ICU 住院费平均每天 8000 元,27 次 ICU 光这一项就花了近 150 万;孩子需要的进口营养制剂和对症药物,每个月就要 1.2 万元,三年下来就是 43.2 万;还有往返各地的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基因检测、专家会诊的费用,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三年时间,她花光了夫妻俩工作多年攒下的 60 多万积蓄,卖掉了自己婚前买的一套 80 平米的房子,还向双方亲戚借了 40 多万,累计花费近 200 万。

身边很多人劝她 “别再折腾了,这病治不好,最后钱花光了,人也留不住,不值得”,甚至有人说 “你还年轻,还能再要一个孩子,别在这个孩子身上浪费时间和钱了”。每次听到这些话,橘妈都只是默默摇头。她记得 2021 年秋天,橘宝第一次清晰地喊出 “妈妈” 时,眼睛亮晶晶的,小手还抓着她的手指;她记得孩子在病床上虽然很疼,却还会用没插针的手轻轻摸她的脸;她记得每次从 ICU 接孩子出来,孩子都会紧紧抱着她的脖子,不肯松手。这些瞬间,都成了她坚持下去的理由。“只要他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放弃,他是我的孩子,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 每次有人劝她,她都会这样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育儿   墓碑   生前   白发   妈妈   宝宝   孩子   医生   罕见   都会   医院   花光   护士   呼吸   丈夫   声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