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惠州正式启动“古城更新计划”,首批改造活化13个历史文化点位,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迈向“活着的古城”新阶段。此次更新不仅是对古建筑的修缮,更是对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的全面再造。
惠州,古称循州、祯州,俗称“鹅城”,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传承地,承载着5000余年文明史、2200余年建置史、1400余年建城史与1000余年定名史。从先秦缚娄古国发端,秦汉设立博罗古县,隋唐建立循州府城,宋代正式定名惠州,明清崛起为岭东雄郡,直至近代革命烽火与当代改革开放浪潮,始终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中心,千年文脉在古城肌理中沉淀出独特气质。
此次更新计划以“一街”(水东街)、“一湖”(西湖)、“两城”(惠州府城、归善县城)、“两江四岸”(东江、西枝江及滨水长廊)为核心,启动首批13个古城点位的改造与活化。这些点位不仅见证了惠州从古至今的变迁,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位于西湖芳华洲的西湖宾馆将打造为西湖荟客厅。芳华洲景色宜人,北宋时始建逍遥堂,苏东坡常在此寻幽访友、饮酒垂钓,写下“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的诗句。西湖宾馆是西湖景区内最亲水的宾馆,深受游客喜爱。
老惠城区政府大楼位于桥西中山北路66号(与梌山书院相邻),建于上世纪80年代。梌山书院在原惠城区政府院内,由惠州知名教育家黄植祯协同热心教育人士于1929年2月创办。鼎臣亭紧邻其旁,三层砖木结构、六角形、高9.05米,一、二层有外墙包裹,可望东江“一线之景”。
岭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合江楼位于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口,是苏东坡在惠州的第一居所,也是来惠州必登高远望的打卡地。水东街则是连接府城和县城的核心,见证了东江流域盛极一时的商贸兴衰。依托于一楼一街的历史基因,惠州的非遗故事将在此被重新讲述。
位于西湖景区红棉岛,湖岸出口近五四路,距花都电影院、西湖景区大门(平湖门)、步行街主入口均约200米。明清时红棉水榭有两株高大的木棉树,苍古奇丽,以春季红棉苍劲,万花竞发,如晴空火盖得名景“春醉”,“红棉春醉”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地块位于西枝江逆水转弯、曲水环抱处,东侧紧邻惠州市第六小学,对面为老船厂,南侧为桥东路辅路、水门大桥,西侧为新民后街(道路)、西枝江,北侧为新民后街(道路)、老竹器厂,距离地块10米处为桥东新民街民居。附近或存杨起元之敦仁精舍遗迹。
位于桥东惠新东街,嘉祐寺东北侧约100米,大约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惠城区粮食局环城粮管所所在地。粮仓圆柱尖顶,高约6米,为砖瓦结构,在每两仓之间有一段楼梯衔接。
老惠阳影剧院于1977年建成,观众厅近1500个硬座席位,分上下两层,曾是电影播放、会议、歌舞表演等场所,是几代“老惠州人”不可磨灭的成长记忆。一旁的老惠阳县政府大院,曾为惠州府学宫(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始建)所在地。大院建筑多为砖混结构,亦见砖木结构,建造周期从民国到上世纪80年代。
位于西湖景区平湖之一岛,由长桥与湖岸相连,古称花墩、花洲,“花洲话雨”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自明知府甘公亮建落霞榭始,时毁时兴,“务坚固华丽”。现存落霞榭为混凝土仿古建筑二层楼房,屋顶为歇山顶,辘筒瓦滴水剪边,本体为砖木结构。
位于桥西五四路步行街内,前身为人民会场,最早可追溯至1955年,后改为花都电影院。建筑地处惠州老城区核心商圈,靠近西湖景区,同时也是五四路、惠州步行街、府前横街等重要街道的交汇点,人流量较大,商业氛围浓厚,是府城Citywalk最佳交汇休憩点。影剧院共5层,曾一度为演艺场所,现一楼有若干联排档口。
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位于惠州西湖平湖东面、东江西侧的梌山,占地3公顷,是府城内海拔最高处,是惠州千年府衙核心区域及惠州城市的“原点”。1931年,邑人捐资在中山公园旁建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丰湖书院之丰湖书藏的“剩书”迁此地保存,著名书法家吴道镕题写馆名,旧匾尚存馆内。现有建筑共三层,装修使用至今17年,是市少儿图书馆。民国小楼位于中山公园旁,毗邻中山纪念堂,大致坐北向南,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二层混合结构,坊称“民国小楼”,曾为工人文化活动中心,后为居所。
位于西枝江左岸、桥西水门桥下,包含原惠州市船舶修造厂及原惠州市造船厂,沿西枝江岸呈连续性分布,是影视剧组喜好之地。修造厂有多间厂房为涉水空间,尚留有下水船轨,大跨度结构的空间特色鲜明;北侧正对步行街支线国庆路(下鹅湖),或为明清城墙之钟楼所在,其空间氛围独具工业废墟感。
您对惠州古城更新计划中的哪个点位最感兴趣?或者您有关于惠州历史文化的故事想要分享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