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很多观众被影片中惊心动魄的故事所打动。
影片背后,是一段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历史。
一位叫罗瑾的年轻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日军的滔天罪行,为后来审判战犯提供了铁证。
他的故事,是那个黑暗时代里的一抹亮光,也是中国人不屈抗争的见证。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讲罗瑾和那本改变历史的相册的故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帷幕。
日军在南京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城市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14岁的罗瑾,原本在南京一家照相馆当学徒,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为了活下去,他和家人躲进了国际安全区,可即便在那里,也无法完全躲开日军的暴行。
罗瑾亲眼看着日军四处放火,随意杀人,甚至闯进他们躲避的地方为非作歹,这些场景,像噩梦一样刻在了他的心里。
1938年1月,南京城稍微“平静”了些,为了生计,15岁的罗瑾回到了照相馆工作。
当时,敢来照相馆冲洗照片的,大多是那些在南京城里肆意施暴后,想把“战果”记录下来的日本随军记者和官兵。
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拿着两卷底片来到罗瑾工作的照相馆,让他马上冲洗。
罗瑾在暗房里,一张张地把照片冲印出来,眼前的画面让他愤怒到了极点。
照片里,全是日军屠杀、抢劫、强暴中国百姓的场景,砍头、活埋、奸淫,各种残忍的手段都有。
罗瑾心想,这些畜生怎么能这么残忍!
这些照片绝不能就这么被日本人拿走,一定要留下证据,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罪行!
于是,他冒着被发现就会丢性命的危险,偷偷多冲印了一套照片。
罗瑾从这三十多张照片里,挑出了最能反映日军暴行的16张,用硬壳纸装订成了一本小册子。
他还在相册的封面上,画了一颗滴血的心脏,旁边插着一把日本军刀,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对日军暴行的控诉。
在当时,私藏这些能证明日军暴行的东西,一旦被发现,那就是死路一条。
但罗瑾顾不了那么多,他把这本相册当成了宝贝,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一开始,他把相册藏在宿舍的床板下,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现。
1940年5月,罗瑾看到汪伪政府警卫旅直属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在招人,他想着这个地方或许能更安全地藏相册,就忍辱去应聘,并且成功进入了集训队。
进了集训队后,他把相册藏在了宿舍的床下。
可1941年,出了一件事。
毗卢寺里要迎接汪精卫训话,在筹备过程中,有人发现了一枚手榴弹,这下可不得了,伪宪兵团开始在寺里进行大搜查。
罗瑾担心相册被发现,赶忙把它转移到了毗卢寺后院厕所墙洞的砖缝里,还用泥把洞口糊上。
等搜查结束,罗瑾再去看的时候,却发现相册不见了!
他找遍了所有地方,都没有找到。
罗瑾又害怕又着急,他知道,要是相册被日本人发现,自己肯定性命不保,而且这么重要的证据也就没了。
无奈之下,在家人的帮助下,罗瑾离开了南京,南下隐居到了福建大田,希望能躲过这场可能到来的灾祸。
罗瑾怎么也没想到,他丢失的相册,后来被自己在通讯队的同学吴旋捡到了。
吴旋发现相册后,也被里面的内容震惊了。
他知道这本相册的重要性,于是也像罗瑾一样,冒着风险,把相册藏了起来。
吴旋先是把相册藏在毗卢寺大佛的肚子里,后来又带回家中。
1945年,抗战胜利了,吴旋一直保存着这本相册。
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开始征集日军罪行的证据,吴旋毫不犹豫地把这本用生命守护了多年的相册,交给了南京市临时参议会。
他在呈文中写道,自己历经无数艰难,始终没舍得丢弃这本相册,就是为了将来能让它成为清算敌人罪行的证据。
现在听说要审判战犯,就赶紧把它交出来,希望能让那些残暴的敌寇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本相册到了法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被引渡到中国受审。
在法庭上,谷寿夫百般抵赖,拒不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他声称自己的部队在南京只是短暂驻扎,根本没有屠杀平民。
可当检察官把这本相册扔到他面前,让他看看里面的照片时,谷寿夫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接过相册,双手颤抖,甚至连相册都掉到了地上。
这些照片,每一张都是他和他的部队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他再也无法狡辩。
最终,谷寿夫被判处死刑,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这本相册,也被定为“京字第一号罪证”,成为了审判日军战犯的关键证据。
时光飞逝,很多年过去了,罗瑾在福建大田过着平静的生活。
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罗瑾听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些日军暴行的照片。
据说是一个叫罗瑾的人保存下来的。
罗瑾心里一惊,难道是自己当年丢失的那本相册?
他不敢相信,于是多次前往南京求证。
1993年,罗瑾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眼就认出了陈列柜里的照片,那就是他当年精心制作、拼命保存的相册啊!
那一刻,他百感交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以为相册丢了,没想到它不仅保存了下来,还在审判战犯中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
1995年,罗瑾和吴旋这两位曾经接力守护相册的人,在南京重逢。
两位老人看着那本相册,回忆起当年的经历,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为自己能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为国家、为民族做了这样一件大事而感到骄傲。
后来,罗瑾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那段历史,记住日军的暴行,也记住中国人的抗争。
2005年2月,罗瑾在上海病逝,享年82岁,但他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罗瑾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背景,只是一个普通的照相馆学徒,可他凭借着自己的正义感和勇气,用一本相册,记录下了日军的罪行,为历史留下了铁证。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日军暴行的有力控诉,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诠释。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那段历史不能被忘记。
罗瑾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绝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
资料参考:2025-07-27新华网——电影《南京照相馆》背后: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发现始末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