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成都东郊记忆艺术长廊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盛会——“时光齿轮·记忆永续”开放日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旨在纪念东郊记忆焕新四周年,通过历史与当下的融合展示,呈现城市更新与工业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
展览现场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展览共设四大主题展区,系统梳理了园区自1958年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奠基至今的演变历程,以影像资料展示为主,并用“齿轮”这一时间意象贯穿全场。
展区包括“旧时光区(1958-2011)”“焕新历程区(2011-2021)”“当下活力区(2011至今)”,而在“未来展望区”还设立了公众留言墙,邀请市民书写对东郊的期许。现场,市民游客还可通过“拍报机”参与“60年前的报纸”互动拍摄。据悉,该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期将持续至8月6日。
拍报机
活动首日,园区特别邀请了来自周边社区的居民、老厂工人及园区建设者代表亲临现场,感受历史变迁,共话发展愿景。
“八年前,这里来的人不多;如今,每晚都热闹非凡,成了我一天两次都会来的地方。”家住杉板桥片区的社区居民敬天贵动情地说道。他见证了东郊记忆的“脱胎换骨”,从人气稀薄的老厂区转变为集文化、潮流、消费于一体的活力街区。他认为,园区的成功不仅是建筑的改造,更是城市记忆的更新,“我希望能多组织一些让退休工人参与的导览活动,让更多外地人了解我们的历史,也让年轻人看到过去的荣耀。”
曾在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工作、现任东郊记忆物业中心运维部维修副主管的白生明同样见证了园区的巨变。这位为园区服务了36年的老员工,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是1989年2月来到红光电子管厂工作的。他站在主题展区,指着老照片,一张张回忆着当年负责管道系统维护的岁月,那些从前工作过的仓库以及车间,如今已慢慢变成了潮流街区、商铺以及公共空间。他感慨道,如今园区的设施更加复杂,服务功能也更为完善。
白生明
“从一名维修工成长为主管,我也和园区一样在不断提升。虽然早已不是当年的厂区,但我对这里的感情没变。看着它变成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内心充满自豪。”白生明说。
而对于从甘肃远嫁成都、已在成华区生活六年多的杨彦彦来说,东郊记忆不仅是家门口的休闲胜地,更是向亲朋介绍成都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一直把这里当作‘成华会客厅’,每次有亲戚来,我都带他们来东郊走走。看着以前荒凉的火车头区域变成时尚打卡点,真的很感慨,也为成都的变化而自豪。”她特别希望园区未来能在保留工业风格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科技与数字元素,“让传统与现代有更好的碰撞。”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编辑 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