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那8天长假,大伙肯定都刷到过旅游的新闻吧?
一边是出去旅游的人比去年还多,到处都挤得满满当当,另一边呢,好多景区、酒店、餐馆却没多少人光顾,冷冷清清的。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文旅行业的人私下里吐槽,说这些游客是“只凑热闹不花钱”,甚至有人觉得这些人在毁当地的文旅经济。
前阵子还有个事,国内好几个地方的马拉松取消了,评论区里有人说“这样也好,能把凑热闹的人刷掉,让真喜欢马拉松的人如愿”。
无独有偶,之前博物馆火的时候,也有人呼吁“博物馆该收门票了”,理由是免费招来太多不喜欢逛的人,把真爱好者挤走了。
我当时看到这些说法还挺纳闷的,这些“凑热闹的人”,不就是各地之前想尽办法拉来的游客吗?怎么现在反倒成了“麻烦”?
各地为了拉游客,这两年的招数可不少,总结下来大概有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搞各种活动,像演唱会、马拉松这些,毕竟“为一场演唱会去一座城”的事太常见了。
就说今年上半年,周杰伦在上海开演唱会,光去看的人就有十几万,周边的酒店、餐饮确实火了几天,但演唱会一结束,人走了,那些地方又恢复冷清了。
第二板斧是打“免费牌”,景区免门票、高速免费,甚至还有地方搞“姓李的免票”“持电影票根免票”这种新奇操作,确实拉来了不少人,但也催生了不少“穷游党”。
今年十一就有不少人宁愿住帐篷、吃泡面,也不住酒店、进餐馆。
第三板斧是造网红城市,从淄博烧烤到之前火的天水,这两年冒出来好几个网红地方,游客是来了,但好多地方没留住消费。
按理说,人来了就该有消费,可为啥现在变成这样?
有人说是游客小气,不愿花钱,但我查了下,今年文旅部有个调研,说8成多出游的人都带了五千以上的预算,根本不是没钱花。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想起之前火过的一个小城叫梅河口,这地方前几年靠东北不夜城、知北村火了,游客量涨得吓人,三年从500万涨到2000万,可文旅收入才从50亿涨到70亿。
后来我看了些游客采访才明白,不是游客不想花钱,是没地方花。
有游客说“小城挺好,但除了那两个网红景点,没别的有意思的吃的玩的,想花钱都找不到地儿”。
还有博物馆这事,现在国内90%的博物馆就只提供“参观”,别的啥服务没有。
之前有博物馆搞过私家讲解团,挺受欢迎的,可后来因为怕担责任,又给取消了。
你想啊,游客去博物馆,除了跟着人流走一圈,啥深度体验都没有,怎么会有二次消费?
今年十一还有个现象,经济型酒店一晚能卖到一千多,远超大家的预期,就算酒店说成本高,游客也不买账,索性就住帐篷了。
这种情况下,游客不是不花钱,是花得不值当。
其实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头疼这个问题,有两个地方就做得挺好,值得说说。
一个是今年火起来的苏超联赛,人家用的是最好的场馆,卖的却是最便宜的门票,一张才几十块。
本来大家以为这是给球迷看的,结果苏超直接定位成“大众文旅活动”,就算不懂足球的人,也愿意花几十块进去凑个热闹。
这么一来,场均观赛的人就多了,周边的餐饮、文创也跟着火了,光这一块消费就超12亿。
另一个是南宁的演唱会经济,今年南宁办了15场大型演唱会,人家不是只办演唱会就完事了。
演唱会期间,地铁、公交都延时到散场后一小时,还给粉丝发酒店八折券、景区联票优惠。
更贴心的是,在场馆设了城市打卡点,还推荐当地的音乐剧、艺术展。
本来粉丝可能看完演唱会就走,结果因为这些安排,平均多待了一天半,带动的消费超8亿。
搞不清为啥有些地方总想着骂“凑热闹的人”,其实这些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
之前各地一门心思搞引流,却没想着怎么接住这些流量,怎么让游客愿意花钱。
文旅经济要想好,不是把“凑热闹的人”赶走,而是要琢磨怎么提供更丰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就像苏超和南宁那样,把游客当回事,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自然有人愿意消费。
要是总盯着游客“花不花钱”,却不反思自己的产品行不行,怕是很难有好转。
文旅经济的春天,不是靠赶走“凑热闹的人”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好产品、好服务挣来的。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