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陈宝良教授做客长江讲坛,详解科举制度

极目新闻记者徐颖

通讯员 杜立超

5月17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宝良教授做客长江讲坛,以《科举的双面镜:明清社会的阶层流动与知识人困境》为题,带领线上线下近万名听众深入探索了明清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复杂社会图景。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官吏的关键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实现阶层跃升的主要途径。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科举对读书人的双重影响,陈宝良教授分别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为例,一个中举后命运翻天覆地,一个屡试不中落魄一生,鲜明的对比,让现场听众深刻体会到科举的“双面性”。

陈宝良教授着重阐述了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积极推动作用。他介绍,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在明清时期发展得极为完备,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向官绅阶层的大门,有力地打破了阶层固化。陈教授引用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数据指出,明清时期超过49%的“绅士”出身布衣家庭,这一数据充分证明科举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科举引发的社会流动,不仅是家族地位的纵向提升,人口迁徙等横向流动也是其带来的影响。

然而,科举成功的只是少数,更多人面临失败。陈宝良教授感慨道:“科举是一座独木桥,走过去能通向天堂,走不过则坠入地狱。”对于那些科举失败者而言,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陈教授详细介绍了幕僚、讼师、塾师、医师等知识人常选择的职业,让听众看到了科举制度下失败者的艰难处境。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们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对科举制的疑问,陈宝良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耐心、细致且专业的解答。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纷纷表达自己的收获与感悟。有学生听众兴奋地说:“第一次系统了解科举失败者的出路,原来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这么多元,讲座打开了我的历史视野!”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摄影:王亮)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标签:历史   长江   科举   讲坛   详解   教授   制度   大学   陈宝良   听众   明清   阶层   失败者   讲座   儒林外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