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市场上的热闹总让人觉得分外亲切。大爷大妈们拎着菜篮,笑容满面穿梭在人潮间,为一天的餐桌忙碌。然而,王阿姨最近却吃了哑巴亏。她以为抢到的大瓶“土蜂蜜”是头茬货,回家一尝,却发现味道发腻发甜,怎么都不像小时候品过的那种自然香气。
儿子提醒她:“妈,早市可没那么多‘纯天然’,小心买到假的!”王阿姨这才发现,很多老朋友也有着相似的经历,看似便宜实惠的“好东西”,却隐藏着健康风险。

本以为捡了大便宜,结果却是掉进了“早市六不买”的陷阱。你以为的新鲜、地道、实诚,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早市中六个常见“假货”,看看哪些东西最容易“踩雷”,也许第4个你还一直在买。
逛早市,是很多家庭的生活习惯。新鲜感和便宜价格,的确容易让人忽视背后的风险。近年来多项市场调查显示,散装食品和自制加工食品中,不合格率高达26%,而一些未经监管的小摊贩商品,更是存在误导宣传和掺杂掺假的现象。
假蜂蜜
市面上常见的“散装蜂蜜”,往往价格低得令人心动,但成分检测发现,约7成样品存在兑糖、加香精等问题。真正的蜂蜜含有丰富抗氧化物、维生素,但假蜂蜜几乎只有糖分,吃多了不仅得不到益处,还可能升高血糖,加重消化负担。

“农村土鸡蛋”
所谓“农家自家鸡蛋”,调查发现,不少商贩为造假,会在普通鸡蛋表面涂抹泥沙、粘土加强‘土’感。真实农村土鸡蛋产量低,市面根本难以供应大量需求。而“土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也被专家多次澄清,蛋白质和营养成分与普通鸡蛋差别不足5%。
“野生海鲜”陷阱
“野生大虾”“捕捞黄鳝”,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海鲜养殖比例高达80%,早市所谓的“野生海鲜”很多只是口号。不法商贩还会用针管注水增重,一筐海鲜最多能‘灌水’15%,买回家不仅不新鲜,还有食品安全风险。

“手工糕点”
你以为的“手工新鲜”,不过是塑料包装撕开再摆上篮子。有些摊贩直接将糕点裸露陈列于空气中,易受扬尘、蟑螂、鼠害污染。卫生检测发现,早市糕点细菌总数超标率接近18%。
不少卤味摊主会宣称是“新鲜现做”,其实许多都是从批发市场采购的半成品,简单加热再摆上摊。调味多、存放久,亚硝酸盐及防腐剂超标概率远高于家庭自制,对心血管和胃肠健康威胁较大。
“散装调味料”
酱油、醋等调味品,价格低廉、无品牌标识,经权威检测,“假酱油”普遍为高盐或色素香精勾兑,甚至无氨基酸态氮(判断酱油质量的重要指标)。长期食用这样的“劣质调味品”,极易肝肾受损,慢性病风险增加23%。

继续这些习惯,有可能带来哪些健康变化?半年后身体悄然产生的6个警示信号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肠胃功能紊乱
假蜂蜜、劣质调味料缺乏人体必需营养素,长期摄入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感染风险提高1.8倍。
血糖、血压升高,慢性疾病提前报到
掺糖食品和含盐过量的调味料,让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概率上升约22%,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重金属和毒素摄入隐患
廉价散装食品原料来源不明,经常检测出铅、砷等重金属超标,长远看伤肝伤肾。

胃肠道刺激、腹泻频发
过多食用添加剂、防腐剂超标的卤味或糕点,肠道黏膜损伤、腹泻率提升19%。
蛋白质、维生素摄取不足
“假土鸡蛋”未必含更高营养,长期用掺假的蛋类替代优质蛋白,缺乏B族维生素和铁的风险上升。
过敏反应,加重气道或皮肤疾病
假蜂蜜、烂糕点易含杂菌、霉菌,对过敏体质人群是重要诱因,诱发哮喘、皮炎概率高达1.4倍。

早市购物,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要理智分辨、科学挑选。权威食品安全专家建议:
首选正规有溯源的包装食品:看清生产厂家、保质期、QS/SC标识,拒绝“三无产品”。
谨防低价陷阱: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好东西”,极可能是掺假或劣质货,不要贪一时便宜。
现场感官验货,三看原则:一看色泽,自然原料不鲜艳;二闻气味,清新无异味;三摸质地,无粘连、不软烂。

提防摊贩夸大宣传:“自家土鸡”“天然蜂蜜”等说辞,很难核实。建议选择固定商户或超市,有问题能追溯维权。
尽量减少散装食品、开放熟食入手:家庭卫生状况可控,外部购买易藏卫生死角。
不买无品牌、无标识调味品:选有国家标准检测、正规品牌的产品,有质量保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蜂蜜掺杂常用检测方法与结果分析》
《中国蛋类食品生产与消费现状》
《水产品污染物及兽药残留现状与风险评估》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