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这8块“神秘”石头,你能找全吗?

在廊下,时间并非线性流逝,而是如地层般叠加。它沉积在邱移庙集镇过去的烟火气里,凝固在怡善桥遗址的藤蔓中,回响在青堆庵战斗遗址的静默中。

如今,八处遗址的故事,被郑重镌刻在八块石碑上,等待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条“文化寻访线路”,是解码廊下千年文脉的密钥。请您暂缓步履,化身一位耐心的读碑人,去触摸八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侧面。

青堆庵战斗遗址

青堆庵坐落于今廊下镇南陆村,为明代罗源知县章简的妻子沈氏所建。庵名取南宋汪德量的一句“黍油麦秀尽青堆”,意蕴深远,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记忆。

此地不仅是清修之所,更在浦南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1944年7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南先遣支队于此设伏,面对日军先遣支队精准部署、英勇作战,共毙敌3人、伤敌5人,而自身无一伤亡。这场“青堆庵战斗”极大地鼓舞了浦南地区的抗日士气。

庵旁的青堆庵桥亦为历史见证,于1957年后历经两次改建,延续着此地的交通功能与时代记忆。

崇寿寺遗址

崇寿寺坐落于今廊下镇南陆村与友好村交界处,由元代僧人莹创建,清咸丰年间得以重建。因地处原杨巷地区,故俗称“杨巷寺”。据清乾隆《金山县志》记载,杨巷曾一度设市,位列当时金山县的“五镇九市”之一,足见其昔日繁华。

寺庙建筑亦曾承载地方教育功能:1913年,顾海涛借寺创办励俗初等小学;至1936年,学校更名为杨巷义小,后停办。至1948年,寺内仅存庙房三间,最终于后期彻底塌毁,唯留文献记载,见证这段消逝的地方记忆。

邱移庙集镇

邱移庙坐落于今廊下镇中民村。据传,清末时期,此庙原位于六里塘西岸,后来一位僧人(俗姓邱)将其迁至塘东。村民为方便往来设置渡口,此后香火渐盛,商贩聚集,逐渐形成集镇,“邱移”之名正源于僧人移庙之举。20世纪初,两岸商铺林立,南泖小学亦设立于此,集镇发展达至鼎盛。抗战时期一度衰落,至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恢复生机。

20世纪80年代初,邱移大桥建成,连通两岸。进入21世纪,随着居民与商业活动北移,集镇日渐沉寂。如今,这里仍保留着一排近百年的老建筑,庙基之上更伫立着一株树龄约两百年的银杏,静默见证着岁月流转。

邵氏义塾故址

邵氏义塾坐落于今廊下镇南陆村,由元代邵天骥于元统二年(1334年)在其居所旁创设,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义塾之一,堪称地方教育史上的先驱。

邵天骥,字千里,号翠岩处士,系北宋理学大家邵雍的九世孙。为创办义学,他慷慨捐资献地;其子邵弥远、邵弥坚亦克绍箕裘,继承父志,协力促成此事。

元至正二年(1342年),江浙儒学提举黄溍特撰《邵氏义塾记》以彰其举,松江知府杨仲更将碑文镌刻立石,使邵氏一族兴学济世的善行得以永志。

明发禅院故址

明发禅院位于今廊下镇南陆村,由明崇祯年间刑部尚书姚士慎之子姚世曙创建。禅院与杨巷寺南北相望,其旧址相传为元代乡贤邵天骥的故居所在。

清顺治年间,禅院更名为福清庵,成为高僧百痴元禅师的重要道场。在佛教典籍《嘉兴藏》所收录的《百痴元和尚语录》三十卷中,有整整三卷(卷九、十一、十二)的语录均在此弘法时所记,足见其当时在禅林中的地位与影响。

这座历经变迁的禅院,最终于光绪年间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怡善桥遗址

怡善桥坐落于今廊下镇南陆村。其渊源可追溯至明代:乡贤姚璋(号怡善)虽怀造桥济渡之志,却未竟而逝。其孙姚篚为承祖遗志,倾资捐俸,终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于祖居之侧建成此桥,并以祖父之号“怡善”命名,以资纪念。

据记载,桥体南北长八丈,东西宽三丈,耗资逾千金,规模可观。时人张之象曾特撰《怡善桥记》,并勒石立碑,以铭其事。此桥建成后,不仅便利了往来,更衍生出“金田螺钓玉蟹”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遗憾的是,这座承载着孝义与乡愁的古桥,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毁,唯留文献与传说,供后人追忆。

山塘小学原址

山塘小学坐落于今廊下镇山塘村,其前身可追溯至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松江府设立的接婴堂。1915年,乡绅马楚琳在此旧址上创办山塘初级小学,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育人篇章。

学校历经时代变迁,数度更名:20世纪40年代末称山塘国民学校,50年代初定名为金山县山塘小学,60年代后期改为山塘中小学,至70年代末恢复山塘小学之名,并增设幼儿园部。

在长达八十八年的办学历程中,这所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沪浙两地学子,为区域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直至2002年完成其历史使命,最终撤点。

育英公学旧址

育英公学旧址(待建设)

育英公学旧址位于今廊下镇勇敢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绅何静渊于五区头何家祠堂内创办此校,开金山县乡村新式教育之先河。柳亚子、姚光、朱少屏等南社名士曾先后到访,为其早期历史增添了人文光彩。

育英公学石碑效果图

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校迁至现址并扩建,更名为育英初等小学。抗战期间,办学时断时续,步履维艰。40年代中期,得益于乡绅冯志伊、何志顺出资续办,学校得以重生,并更名为五区头小学。60年代末,校名再度更易,定为勇敢小学。

原校舍

2002年,这所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学校最终撤点。如今,旧址上仍留存着两排四间的原校舍,作为历史的见证,默默述说着往昔的琅琅书声与岁月沧桑。

这八块石碑,如同八位沉默的史官。它们标记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演进的轨迹——从民间信仰到军事抗争,从文化教育到宗教哲学。每一次驻足,都是翻开历史的一页;每一次寻访,都是在为廊下绘制一幅立体的文化基因图。

通讯员:姚凯欣

编辑:俞萝寅

责编:俞萝寅、俞岚婷

审核:陈建军、林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金山   石头   神秘   山塘   旧址   禅院   集镇   小学   遗址   年代   学校   世纪   乡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