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乌龙!我们叫了几百年“荷兰人”,竟是因为英国人的口误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打开地图看一眼,今天这个被我们叫做"荷兰"的国家,全境12个省,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只占其中两个。

阿姆斯特丹在北荷兰省,鹿特丹和海牙在南荷兰省。我们用一个省的名字,指代了整个国家,叫了三百多年。

这事不怪我们,全世界都这么叫。

一个省如何吃掉整个国家的名字

1602年,阿姆斯特丹的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这家公司有多厉害?拥有150艘商船,4万名员工,1万名雇佣兵。股息最高时达到40%。它垄断了欧洲到亚洲的大部分贸易航线,控制着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商业命脉。

公司总部在哪?阿姆斯特丹。

最大的港口在哪?鹿特丹。

政府在哪办公?海牙。

这三座城市全在荷兰省

17世纪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名义上由七个省组成。荷兰省贡献了全国一半的财富,其他六个省加起来,税收还没荷兰省一个省多。

欧洲各国的商人来做生意,船停在鹿特丹,谈判桌对面坐的,十有八九是荷兰省人。货物装卸的码头工人,荷兰省人。开船的水手,荷兰省人。

接触多了,外国人就懒得区分了

管你七省联盟还是十二省共和国,反正做生意的都是Holland来的人。Holland这个词,在各国语言里逐渐取代了官方国名Netherlands。

英国人叫它Holland。

法国人叫它Hollande。

西班牙人叫它Holanda。

就连荷兰政府自己的对外网站,很长时间都用Holland.com这个域名。

今天你去尼德兰其他省份问路,当地人要去阿姆斯特丹办事,会说:"我去一趟荷兰。"

仿佛那是另一个国家

这种语言习惯延续了三百年,荷兰省的经济地位太强势,强势到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把整个国家的名字吞掉。

明清商人的翻译游戏

1604年,广州港,一艘悬挂三色旗的大船靠岸。船上下来一群红头发的外国人,自称来自"Holland"。

负责接待的官员犯了难。这个发音怎么写成汉字?没人知道这个国家在哪,更不知道它叫什么。

《明实录》里最早的记录是"西南和兰国远夷",纯粹音译,用"和兰"对应"Holland"。

到了清朝初年,叫法变了。诗人屈大均写诗:"海口控虎门,诸蛮多梯航。红毛知荷兰,黑齿惟越裳。"

"和"字变成了"荷"字

这个变化有意思。"和"是中性字,没有特别的联想。"荷"字不一样,中国人一看到这个字,脑子里就出现荷花、荷叶的画面。

翻译的人可能觉得,用"荷"字更有意境。

当时的中国沿海,对这个国家的称呼五花八门。

广州商界叫它"国",读音接近"Ho"。

福建一带叫"红毛番"。

浙江的《海录》写作"荷囒"。

官方文件里混用"和兰"、"贺兰"、"荷兰"三个名字

1794年10月,广东巡抚长麟给乾隆皇帝上奏折,奏折里同时出现了"和兰"、"国"、"荷兰"三个不同的写法。

乾隆看了头疼,一个月后下旨:统一用"荷兰"

从此"荷兰"成为官方正式译名。

但民间还是各叫各的,巴达维亚的华侨坚持叫"和兰",广州的买办继续说"国"。

这种混乱一直延续到1943年。

那一年,荷兰驻华参赞扬·范登伯格正式向国民政府提议,统一译名为"荷兰",不再写成"和兰"或"贺兰"

一锤定音。

我们今天说的"荷兰",就是这么来的。一个基于Holland的音译,固定下来,代表了整个Netherlands。

Dutch的身份困惑

英语里管荷兰人叫"Dutch",这个词最早不是指荷兰人,它指的是所有说德语的日耳曼民族

Deutsch,德语里的"德意志人"。14世纪以前,这个词涵盖范围很广:德国人、奥地利人、荷兰人、瑞士德语区的人,都叫Deutsch。

16世纪,情况变了。

英国和荷兰在海上争霸,英国商船和荷兰商船在大西洋上抢生意,在香料群岛抢贸易据点,在北美抢殖民地。

英国人最恨的,是那些从低地国家来的日耳曼商人

接触多了,仇恨也多了。英国人开始用"Deutsch"这个词,专指那些开着大船来抢生意的荷兰人。拼写也改了,从德语的Deutsch变成英语的Dutch。

至于真正的德国人呢?英国人改用拉丁词根的"German"来称呼他们。

这个变化随着英语的全球传播,固定下来。

Dutch = 荷兰人。

German = 德国人。

一个词的归属权,就这样被海上争霸改写了

英国人对荷兰的敌意,还留在语言里。

"go Dutch"——吃饭各付各的账。言下之意,荷兰人抠门,不肯请客。

"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讽刺荷兰人只有喝醉了才有胆量。

"Dutch uncle"——说话刻薄的人。暗指荷兰人不讲情面。

今天的荷兰人用英语介绍自己,不得不说:"I'm Dutch from the Netherlands。"

用一个德语词根的形容词,描述一个只代表两个省份的国名

语言的每一层错位,都是几百年前海上霸权争夺留下的痕迹。

2020年的"正名"运动

2019年12月,荷兰政府开了个新闻发布会。

宣布投入20万欧元,更换国家形象标识。旧标识是郁金香加"Holland"字样,新标识改成郁金香造型的"NL"字母

全球媒体报道:"荷兰改名了!"

其实没改。

官方国名一直是"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荷兰王国。从1815年建国到现在,从来没变过。

这次行动的真正目的,是旅游业。

2018年,阿姆斯特丹接待了1900万游客。这座城市常住人口只有85万。平均每个居民要应付22个游客

红灯区挤满了拍照的人。运河游船排队两小时。梵高博物馆门口的队伍绕街区三圈。

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旅游设施已经过载。

同时,另外10个省门可罗雀。

林堡省有中世纪古城,游客稀少,格罗宁根有运河和博物馆,知道的人不多。泽兰省的海滩风景不输地中海,但95%的外国游客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如果继续用"Holland"做宣传,游客只会继续涌向阿姆斯特丹。如果改用"Netherlands",可能会让人们意识到,这个国家不只有两个省。

说白了,就是想把游客分流

20万欧元的预算,换了标识,改了宣传册,重印了所有政府机构的信纸信封。驻外使馆的门牌也换了,从"Embassy of Holland"改成"Embassy of the Netherlands"。

中国网民看到新闻,一脸懵。

我们的官方译名本来就是"荷兰"。无论他们用Holland还是Netherlands,我们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这次"正名"运动,对中文世界完全没有影响

反倒是荷兰国内,有人不满意。

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商会发表声明,认为"Holland"这个品牌已经建立了几百年,全世界都认这个名字,改掉太可惜。

其他10个省的议员反驳,我们也是尼德兰的一部分,凭什么你们两个省代表全国?

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2023年的数据显示,阿姆斯特丹的游客量比2019年下降了15%,但其他省份的旅游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

钱花了,效果不大。

最讽刺的是,荷兰政府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还在继续用#Holland这个标签。因为用#Netherlands的话,转发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商业品牌的力量,远比政府公告强大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我们叫了三百年的"荷兰人",确实是把省份当成了国家。

但这个错误不是我们独有的,全世界都在犯同样的错误

17世纪的荷兰省,用贸易和航运建立了自己的全球知名度。这个知名度强大到可以覆盖整个国家,强大到即使过了三百年,即使政府花钱想改,也改不掉。

语言有自己的生命,它记录的不是地理事实,是权力的分布。

荷兰省曾经掌握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港口、商船、贸易航线、金融中心

所以它的名字,吃掉了整个国家的名字。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不复杂,很直接。

参考资料:

人民网《荷兰改名了?不,改的只是国家徽标》(2019年12月31日)

环球网《那些傻傻分不清的中英文国名》(2018年5月10日)

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官方声明《荷兰还是原来的荷兰》(2019年12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荷兰人   口误   英国人   乌龙   荷兰   阿姆斯特丹   国家   德语   鹿特丹   商船   国名   游客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